三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肥皂泡》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去处。

语言运用:能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清楚“我”吹肥皂泡的过程。

审美创造:体会作者由肥皂泡产生的丰富想象。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 课文介绍了肥皂泡的吹法,描写了肥皂泡的颜色、形状及变化,也写了吹肥皂泡时的心情和美妙的想象。课文开头简洁明快,一、二自然段直接表达了对吹肥皂泡这个游戏的喜爱。接下来,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用3个段落细致的描述了吹肥皂泡时的情景,以及从中体验到无限的快乐。

关注语言:文章语言细腻,给人以清新隽永的审美感受。如作者用“和弄和弄”“慢慢的吹起”“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等词语,对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地描述,生动再现了孩子们吹肥皂泡时投入专注的状态。用“五色的浮光”表现肥皂泡在阳光下的颜色,用“轻清透明”“玲珑娇软”“脆薄”“光影零乱”等非常个性化的词语,写出了肥皂泡的形态,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廊、剩”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会写“皂、剩”等12个生字,会写“肥皂泡、种类”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清楚“我”吹肥皂泡的过程。

3.能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体会作者由肥皂泡产生的丰富想象,并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去处。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去处。

【教学难点】

通过细致观察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品味作者描写泡泡语言的生动优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廊、剩”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会写“皂、剩”等12个生字,会写“肥皂泡、种类”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3.能说清楚“我”吹肥皂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3

1.教师出示谜语:什么东西圆又圆,轻轻一吹飞上天,五颜六色真好看,用手一碰就不见?你们能猜出是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肥皂泡

2.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肥皂泡,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了解冰心

1.出示课件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藏在这句诗中一位作家的笔名吗?

预设:冰心

2.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5:阅读作家简介,找出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题。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童真的歌颂。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3.学生交流汇报:三大主题–大自然、母爱、童真。

三、学习字词,理清顺序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

(1)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围绕肥皂泡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7出示词语:廊子  剩下  和弄  轻悠悠  假若  娇软  脆薄  

颤巍巍  山巅  婴儿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出示课件8学习多音字“和”。

预设:当它表示“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的意思时,读“huò”,可以组词为“和弄、和药、和稀泥”;当它表示“和谐;和睦; 结束战争或争执。”时,读“hé”,可以组成词语“和气、和平、和好”;当它表示“和谐地跟着唱”时,读“hè”,可以组词为“附和、曲高和寡”。

(3)出示课件9游戏识字:肥皂泡飘起来。

学生开火车,一字组一词。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阅读理解障碍。)

3.教师出示要求(出示课件10):课文围绕“肥皂泡”写了哪些内容?

4.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本文按“小时候最爱玩吹肥皂泡——吹肥皂泡的过程——肥皂泡的样子——由肥皂泡产生的美好想象”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梳理文章脉络,为下一节课的阅读理解打下基础。)

  • 做泡泡,学用连续动词

1.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1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和同伴说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

预设2:下雨的时节,母亲总教我们在廊子上吹肥皂泡。

3.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12作者是怎样吹肥皂泡的?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1)学生活动:标出描写制肥皂水和吹泡泡动作的词语。

预设:出示课件13、14放–加–和弄和弄–蘸–吹起–提–扇

(2)教师提出问题:吹肥皂泡的动作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师生交流:从“慢慢地吹起”、“再轻轻地一提”、“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这几个词语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作者吹泡泡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吹泡泡时的动作轻柔,投入而专注。出示课件15教师板书:吹

4.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16:快来找一找能体现作者内心感受的词语。

5.师生交流。

预设1:“慢慢地吹起、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体现出作者吹泡泡时轻柔与用心。

预设2:“轻圆的、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说明肥皂泡十分轻柔,给作者带来美的享受。

6.教师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7从“慢慢、轻轻、轻轻地扇送’”,可以感受到作者吹泡泡时动作是非常轻柔的,朗读时语速要稍慢一些,温柔一些。

7.教师引出要求:出示课件18读完第3自然段,你知道这美丽的泡泡是怎么做的了吗?请你按课文填空。

预设:先把(碎肥皂)放在(碗)里,再(加)上点(水),(和弄和弄),然后用一支( 竹笔套管),(蘸)上肥皂水,慢慢地(吹)成泡,最后轻轻地一(提),那球儿便从管上( 落)了下来,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

8.学法指导:出示课件19在介绍一个活动的物体的时候,可以抓住事物的变化进行叙述,也可以抓住动作边表演边讲述,还可以用连续的词进行讲述,这样的表达就会条理清楚,过程连贯。

9.出示课件20教师提出要求:作者用表示顺序的词和动词把做泡泡的过程写得多准确啊,请你仿照着写一写吧。教师板书:动作  做

预设:有一次,妈妈在家里包馄饨,我也想包,看着妈妈的样子,我学着包了起来,

首先把馄饨皮子一张一张分开,然后拿起一张皮子摊在手心里,再把拌好的肉馅放到皮子上,再把它对折,然后挽过来把两个边粘在一起,最后一个难看的馄饨就被我包成了。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

六、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21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指导“皂、若、串、希”等笔画较少的字要把笔画写开一些;“剩、碗、婴”等笔画较多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碗、透、仰、串”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22-25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巩固生字词。)

七、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致观察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品味作者描写泡泡语言的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由肥皂泡产生的丰富想象,并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去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出示课件28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做肥皂水,一起吹肥皂泡,多么快乐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欣赏美丽的肥皂泡,放飞我们的想象,感受童年的快乐与美好。

二、吹泡泡,体会泡泡之美

1.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29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先画出觉得难懂的词句,再用学过的方法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最后和同伴们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勾画难懂的词句。

2.教师提出问题: 谁能回忆一下理解难懂的词句有哪些方法呢?出示课件30

学生汇报交流:联系生活经验、查字词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

3.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形容泡泡样子的词语?出示课件31

预设1: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乱转。

预设2:玲珑娇软、脆薄。

预设3:颤巍巍、光影零乱。

(1)交流语句:出示课件32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①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理解“轻清透明”这个词语的?

师生交流:“轻清透明”可以拆解成“轻+清+透明”来理解。“轻”指分量小;“清”指洁净、澄清;“透明”是指能透过光线。这个词语说明肥皂泡分量轻又透明干净的形态美。

②教师追问:理解了关键词,能帮助我们理解难懂的句子。读了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肥皂泡?

预设:我好像看到了五色的浮光在乱转。

③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3结合插图,说说“五色的浮光”和“乱转”分别是什么意思?

预设1:“五色的浮光”写出了肥皂泡在阳光下的光泽与颜色。

预设2: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5种颜色,后来泛指多种颜色。

预设3:“浮光”指液体表面的光泽、颜色,这里指肥皂泡表面的光泽和颜色。

预设4:“乱转”体现了肥皂泡表面光泽、颜色的流动。

教师总结:“五色的浮光”指色彩丰富,“乱转”指浮光在球面上没有规律地转动,写出了肥皂泡的色彩美与动态美。

(2)交流语句:出示课件34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

①教师提出问题:圈出这段话的关键词,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汇报交流:玲珑娇软。

②师生交流:“玲珑娇软”同样可以用拆解法来理解,“玲珑”指细致精巧;“娇”脆弱;“软”指柔软;联系生活实际可知这个词语指细致精巧而脆弱柔软。

(3)交流语句:出示课件35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凌乱。

①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理解“脆薄”、“颤巍巍”、“光影凌乱”这几个词语的?

②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脆”指容易碎;“脆薄”指薄且容易碎。

预设2:“颤巍巍”指抖动摇晃。

预设3:“光影凌乱”指肥皂泡随光线和形状变化多样,显得不规则。

4.出示课件36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孩子们的心情。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你吹肥皂泡的经历,说说孩子们为什么会“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生交流:“悬”“仰”“屏住”“低了头”“揉出”这一系列动词,写出孩子们赏肥皂泡的过程,表现了孩子们紧张、专注、担心和期待。教师板书:动作   赏

教师追问:出示课件37为什么大家“低了头,揉出眼泪”呢?

预设1:破裂的肥皂泡水落到孩子们的眼里了。

预设2:孩子们看到肥皂泡破裂了,内心有点感伤。

5.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8这段话从哪些方面写了肥皂泡的美丽?

师生交流汇报。

预设1:颜色美—五色的浮光

预设2:形状美—大球 小球 薄球

预设3:姿态美—轻清透明 玲珑娇软 颤巍巍

预设4:动态美—乱转  四散分飞  散裂

教师板书:颜色、形状、姿态、动态

6.出示课件39指导朗读。

    预设1:“轻清透明”应读出读出肥皂泡在孩子们眼中的美丽和神奇。

预设2:“玲珑娇软”要读出轻柔愉悦,体会坐着的喜爱之情。

教师指导朗读:读“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走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这句话时要读出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从肥皂泡要破裂的担心、紧张到破裂后的失落与感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展开想象,泡泡去哪儿

1.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40朗读第5自然段,边想象边圈画:“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都有哪些去处?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41你从这一自然段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教师提出问题:你还喜欢哪儿?把你想到的画面读书来。

预设: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教师追问:这里连用了四个“那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特别喜欢肥皂泡。

预设2:因为这梦幻般的肥皂泡是我们小心地、轻轻地吹起来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目送着这些肥皂泡,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教师板书:骄傲  自豪

5.教师提出问题:冰心奶奶希望肥皂泡飞到哪去呢?

学生交流汇报。

(1)交流句子:出示课件42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

教师提出问题: 肥皂泡被送上天会怎样?被送过海又会怎样?

预设:使明月更皎洁,夕阳更灿烂;使美人更美丽动人,睡婴更替恬静幸福。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43到天上,轻轻的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

教师提出问题:肥皂泡挨着明月会做什么?跟着夕阳西去又会做什么?

预设:它们一个个飞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

  • 交流句子:出示课件44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跃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

教师提出问题:肥皂泡落在熟睡的婴儿头发上会做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6.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45想象一下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呢?教师板书:想

预设:小溪、幼儿园、山村……

7.教师总结:出示课件46美丽的肥皂泡仿佛就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的化身,带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自由自在地飞翔,他们飞向蓝天,亲近明月,追逐太阳,飞跃山巅……给人们带去温暖,带去希望。教师板书:希望

六、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7

这篇课文写的是冰心奶奶童年时做肥皂泡,吹肥皂泡的事情,寄托了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8

教师安排学生欣赏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概括,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理解,加深学生体会。)

七、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9、50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1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吹过肥皂泡?有什么新发现?试着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预设:我也喜欢吹肥皂泡,每次我总是和小伙伴一起站在高处,然后看泡泡随风飘落,这美丽的肥皂泡,轻轻地飞起,带着我的心愿飞向远方。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通过小练笔,使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互相融合,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肥皂泡

做     吹    赏     想

动作  动作  颜色    骄傲

            形状    自豪

            姿态    希望

            动态

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作者感情真挚而美好。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我充分运用有效媒体和手段,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引导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很主动、很投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由此促进他们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体验文中的美——泡泡的美好、引人遐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本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教学中,我逐步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弄清“吹肥皂泡——欣赏肥皂泡的样子——感受肥皂泡的乐趣”的写作顺序。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然后再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泡泡之美、吹泡泡的乐趣,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肥皂泡给孩子们带来梦幻般的感觉。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像,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心情。

   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教学本课时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练结合。比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口头说了说肥皂泡还会飞到哪里,应该课后布置仿照第五自然段,写写这些泡泡还可能飞到哪里去。以通过小练笔使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互相交融,更好掌握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运用能力。

预习卡

课件下载

类文阅读

课时练

三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 第19课 《剃头大师》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语言运用: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思维能力: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语的意思。

审美创造:默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过程的不同。

【课前解析】  

关注课题: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经验,只是小沙为了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才使“我”有机会成为“剃头大师”。“我”剃头的水平与“大师”这一称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表达效果。以“剃头大师”为题,既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又激发了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关注语言:课文中语言风趣幽默,略带调侃的意味。如“押进、夺门而逃、怒视、抗议、耿耿于怀”,表达了小沙对进理发店理发的强烈不满和抗拒;“害人精、冤家”,这些词语生动地表达出了小沙对理发店剃头师傅的反感甚至仇视。在写“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时,用“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写出“我”的得意……

关注句子:课文中的有些句子表面意思不难理解,却有着内在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惊醒理解体会。如“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教学目标

1.认识“剃、执”等9个生字,会写“表、胆”等13个生字,会写“大师、表弟”等14个词语,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过程的不同。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教学重点

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过程的不同。

【教学难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剃、执”等9个生字,会写“表、胆”等13个生字,会写“大师、表弟”等14个词语,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

1.教师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看一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师生交流:正在理发店理发,可是他们的脸上出现了不同的表情。

3.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理发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喜欢理发。理完发可以让自己变得漂亮精神。

预设2:不喜欢理发。理发的时候心里感到很害怕。

4.教师导入:同学们,理发时大家的感觉各有不同,你们喜欢理发吗?今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位“剃头大师”是怎样给别人理发的。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剃头大师,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提出问题: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课件4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为什么以“剃头大师”为题目?

(2)“剃头大师”剃出的头很好看吗?

5.师生交流:大师是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被大家尊敬的人。“剃头大师”应该是理发技艺高超的人。

(设计意图:出示理发店情景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文中的“剃头大师”指的是谁?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文中的“剃头大师”指的是谁?

2.学习字词

(1)教师出示词语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剃头  执行  否则 骂人  仇人 习惯  受刑  厘米  摸头

教师指导读音翘舌音“仇、执”,前鼻音“惯”。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识字:走迷宫。

学生活动:开火车读,一字组一词。(出示课件7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放手给学生,只需出示要求即可,训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剃头大师”指的是谁?(出示课件8

学生汇报交流:“剃头大师”指的是文中的“我”。

2.(出示课件9教师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讲述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第二部分(7-18自然段)主要写“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设计意图:以自然段为单位把课文拆分,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同时理清课文的顺序。)

4.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0老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经过有什么不同?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比较一下。

(1)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体会小沙的胆小和剃头时的感受。

①教师提出问题:说说“我”的表弟小沙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11

预设: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吃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由此可知,表弟小沙的性格特点是“胆小害怕”。

②教师提出问题:说说老师傅是怎么给表弟小沙剃头的?小沙感受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③交流句子: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里,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预设:“押进”“夺门而逃”“怒视”这几个词语表达小沙对进理发店的强烈不满和抗拒。

④交流句子: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

  师生交流:老剃头师傅的工具非常传统。

⑤交流句子: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  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

预设:老剃头师傅的技术不让人满意。

⑥教师提出问题:老师傅剃头这样给小沙理发,小沙的感受怎么样?

预设:跟受刑一样,难受。教师板书:受刑

(2)教师提出问题:小沙为什么称老师傅为“害人精”?

学生交流汇报。(出示课件12

预设1:老师傅耳朵不好使,听不清小沙的抗议。

预设2: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总是“咬”小沙的头发。

预设3:老师傅习惯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弄得他跟受刑一样痛苦。

预设4: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老师傅。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3这节课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到了小沙剃头时如同受刑的痛苦,可头发长了不剃不行,怎么办呢?一位剃头大师来了,大师表现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去学习。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对比阅读,训练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文本主观体验能力。学生回答内容,课件出示出来,更加具体可感,易于分析和理解。)

、学习写字,书写指导

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注意读准:平舌音“虽”,翘舌音“差、仇”,前鼻音“胆、件”。出示课件14知道“胆、仇、付、倍、泡、件”等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右半部分要舒展,左右两部分要安排得紧凑一些。

重点指导“表、差、鬼”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15、16、17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8、1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

3.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0

教师导入: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小沙的嘴里,“害人精”是理发店的剃头师傅,因为他们给他理发,弄疼他,让他很不舒服。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引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文研读,重点感悟

1.出示课件21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7-18自然段,画出描写剃头大师理发的有关句子。

(1)交流句子:出示课件22虽然以前没有干过这一行,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我以前没有干过这一行”说明“我”不是理发大师。

预设2:“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可以看出“我”装模作样。

预设3:“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写出了“我”的剃头动作随意,很得意。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23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师生交流:“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也写出了“我”的剃头动作随意,很得意。

  (3)交流句子:出示课件24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闯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哎呀!”我叫起来,“坏了!”

预设1:头发理得乱糟糟。

预设2:理发技术糟糕。

预设3:我的心情变得紧张起来了。

(4)交流句子:出示课件25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教师板书:见了鬼

师生交流:理发技术糟糕。

三、体会不同,感受趣味

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6想一想:“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师生交流:因为上文“闯了祸”“随意乱剪”“长长短短”可以看出“我”完全不会剃头,“哎呀、坏了”更是体现了我的惊慌,而小沙只是摸摸耳朵还在就无所谓了,也不在意发型,所以“我”才这么说。教师板书:随意乱剪

2.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27小组学习,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8“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预设1:在小沙的嘴里,“害人精”是剃头的师傅,因为小沙害怕理发,他们给他理发,弄疼他,让他很不舒服。教师板书:害人精

预设2:“剃头大师”是我对自己的称呼,以为自己能理发,特像“剃头大师”的架势。教师板书:剃头大师

4.出示课件29教师提出问题:实际上,谁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谁才是个“害人精”?为什么呢?

师生交流:从过程来看,老剃头师傅带给小沙是痛苦,而“我”剃头时,小沙是非常愉快的;从结果来看,恰恰相反,老剃头师傅总是可以给小沙一个合理的发型,而“我”却害小沙剃光头。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对比阅读,训练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文本主观体验能力。学生回答内容,课件出示出来,更加具体可感,易于分析和理解。)

5.出示课件30教师提出问题:本文为什么以“剃头大师”为题?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预设1:这里有些自嘲的成分,嘲笑自己不懂装懂,硬冒充“剃头大师”,结果把小沙的头发剪得不成样子。

预设2:通过这件事,是在回忆童年的趣事,表达对童年的怀念。

师生交流:单看题目以为是介绍一位非常擅长剃头的人,让读者非常有兴趣读下去,读完课文才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让我们觉得这个题目非常有意思。

6.出示课件31教师总结:童年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候虽然做错了事,甚至闯了祸,但纯粹是出于天真和调皮,过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十分有意思,这就是童真与童趣!

设计意图:扣题导入,结题而出,“剃头大师”是文旨与文趣所在,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能不探究一下。通过学生的交流,检验读书是否“识趣”和“解味”,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和单元主题。)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2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沙怕剃头,刚开始是老剃头师傅给她剃头,由于推剪老,眼神差,所以小沙吃尽了苦头,后来“我”给他剃头,结果小沙像见了鬼一样。教师板书:小沙吃尽苦头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3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爷爷朱老汉》

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435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637教师布置作业:文中写了作者的表弟小沙的两次理发经历,现实生活中你理过发吗?有什么感想或感受?试着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读写结合巩固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外有机结合,锻炼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板书设计】

                    19 剃头大师

害人精:小沙吃尽苦头 受刑一样

剃头大师: 随意乱剪 见了鬼

教学反思

《剃头大师》主要讲小沙天生害怕剃头,谁给他剃头,他就骂人家“害人精”,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为了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才使“我”有机会成为“剃头大师”。这篇课文围绕童年,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上课伊始,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导入新课,并让学生质疑课题,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开火车、走迷宫等方法解决生字词。并且抓

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

中达到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还要通过关键词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取了半扶半放的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始终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例如:“我”的表弟小沙有什么特点?老师傅是怎么给表弟小沙剃头的?小沙感受如何?“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  称呼他们?等等。在学生充分读文以后进行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遗憾,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老师“导”的太多。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多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

继续阅读“三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 第19课 《剃头大师》”

三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童年的水墨画》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语言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那些场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解体会。如“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一句,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创编诗歌,体现儿童的欢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溪边》、《江上》诗句中的内容,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揭题解题

1.教师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美丽的画,咱们一起欣赏欣赏。(出示课件3)

2.教师总结:这些画大多寥寥几笔,但笔墨的浓淡晕染出了诗意的画面,像这样的画,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用简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别有韵味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赏析水墨画,在了解水墨画的基础上理解诗题“童年的水墨画”是怎样一番意境和韵味。“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学生已经感受到诗题中浓浓的诗意,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

3.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书空:童年的水墨画,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出示课件5)水墨画 染绿  浪花 溅起 打碎  

教师组织读词语:学生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4.(出示课件6)教师检测识字效果:识字小游戏认读词语:染绿  墨水 溅起 浪花 打碎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5.(出示课件7)教师组织交流: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学生活动:分组读书,交流汇报,试着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将三幅画面说清楚。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戏水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教师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6.教师总结:这就是藏在小诗中的三幅水墨画,画出了孩子们五彩的童年。

设计意图: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熟读,不开讲”。同时,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等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

三、聚焦《溪边》,欣赏画面

1.教师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出示课件8)

2.感受《溪边》画面。

(1)教师出示要求:(出示课件9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2: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3: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3)欣赏图片(出示课件10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出示课件11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交流语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出示课件12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溪水很平静、清澈的特点。

②教师总结: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溪水平静、清亮得像镜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了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

(3)交流语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出示课件13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溪比作绿玉带。

预设2: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碧绿的特点。

预设3:山溪,就是小溪的两旁都有山。山是 青翠 的,溪水如镜。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山溪就如“绿玉带”了,所以才有“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②教师总结:这里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4)交流语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出示课件14

预设1: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

预设2:“染”更凸显了溪水 绿 的特点。

教师过渡: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交流语句: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出示课件15

①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预设2:我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

②教师总结: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蜻蜓能立在钓竿上,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③教师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6)交流语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出示课件16

①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②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预设1: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有“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预设2:我”钓到了鱼,一拎钓竿,所以水面上的人影“碎了”;草地上,鱼儿蹦跳着,还有“我”开心的笑声。

③教师总结:这句话中我们要抓住关键词“扑腾”“碎”和“蹦跳”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由听觉转为视觉,画面由“静”变“动”,动静结合。

④教师组织有感情朗读。

4.(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问题:溪边不但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谁在溪边?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快乐?

预设1:“钓竿”说明有人在溪边钓鱼,“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说明有鱼上钩了。

预设2:钓鱼人把鱼儿放在草地上,笑声和鱼儿的蹦跳声一起传开来。

5.教师出示练习(出示课件18

预设:前四行,小溪、垂柳、红蜻蜓,应该读得(安静舒缓)后两行,扑腾,碎了,蹦跳着,应该读得(活泼欢快)。

6.教师出示小练笔,学生试着说一说(出示课件19

7.师生交流想象诗歌画面:学生先交流零碎的画面,教师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出示课件20

8.抓关键词,指导背诵。(出示课件21

教师指导背诵:学生每一行的关键词“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等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加强背诵反馈,夯实语言积累,回顾学习方法,积累阅读经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9.教师总结: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溪水、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儿,真是美极了!我们再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四、小组合作,放学《江上》

1.教师过渡:溪边钓鱼是快乐的,江上也藏着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首小诗吧!

2.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江上》,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1: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

预设2: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教师板书:鸭子   孩子  戏水

3.(出示课件22再次默读《江上》,说说你从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快活的游动。

预设2:孩子们在水中互相你拨我溅的嬉戏,真是太快乐了!

教师总结: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啊!男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吧!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抓住关键词“拍水”“拨动”“你拨我溅”“钻入”,就能体会到小朋友的快乐。(出示课件23

4.交流语句:(出示课件24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戏耍”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

预设1:“戏耍”不仅指游戏、玩耍,还有戏弄的意思。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

预设2: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

预设3: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

(2)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3)教师总结: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5.交流语句:(出示课件25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教师提出问题: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26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手在水中不停地挥动,溅起一片片浪花。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互相追逐,互相泼水。

预设3:我仿佛听到了水花和水花撞击的声音。

预设4: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清脆的笑声。

6.交流语句:(出示课件27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一读,你知道“水葫芦”是指什么吗?

预设1: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预设2:把孩子们比作水葫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游泳的本领很高。

预设3:这句话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2)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预设1:“两排银牙”应该是儿童钻出水面,张开嘴露出的白色牙齿。

预设2:我体会到儿童钻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笑声,真是太快乐、有趣了。

7.(出示课件28教师提出问题:说一说“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8.教师总结:(出示课件29瞧,一群孩子在江上快乐地戏水呢—引读前四行,其中有一个孩子特别可爱–引读后两行。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

预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根据上下文,还可以利用插图等来理解。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30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指导“墨、染、竿、葫、蘑、菇”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除了“墨”是上宽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宽的字。“碎、浪 ”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墨、染、碎、爽、”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31-34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巩固生字词。)

、课堂小结

寥寥数字,一幅溪边的水墨画画成了。溪水清清,垂柳依依;缓缓流淌的溪水诉说着童年的记忆,静谧的草地上回荡着童年的笑声,溪边垂钓,文存着童年别样的快乐情怀!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5、3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教师导入:出示课件37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溪边》《江上》两首小诗的?

预设:朗读、想象

2.教师提出问题: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呢?

预设1:先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

预设2: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插图等方面读懂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一幅“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想象画面,学习《林中》

1.学生背诵《溪边》。出示课件38

2.出示课件39教师过渡: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一群水乡孩子在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那漫步雨后的林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3.出示课件40教师提出问题:找一找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4.学生小组之间汇报,班内交流。

预设1:林中有松树、松针、小蘑菇。

预设2:这首诗中描写了孩子们在林中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1)交流语句:出示课件4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

预设2:一串串晶莹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多么漂亮啊!

预设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松树很干净,没有灰尘,给人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

(2)交流语句:出示课件4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教师提出问题: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1:句子把蘑菇当做人来写,“戴着斗笠”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预设2:“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是个被比喻句,把蘑菇比作山花,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②教师总结: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所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蘑菇顶着菌盖比作头戴斗笠,将蘑菇比作山花,形象、贴切。

(3)交流语句:出示课件4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教师提出问题:轻声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师生交流:写出了一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

③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最后一行的斗笠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④教师提出问题: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出示课件44

5.教师总结:地上的蘑菇一个个从土里钻出来,像一顶顶斗笠;戴着斗笠的孩子蹲在地上摘蘑菇,远远望去,一个个斗笠似一只只蘑菇。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女同学们,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教师板书: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6.这真的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我们再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所描绘的“物象”展开想象,感受“松林、松针、雨珠、小蘑菇、孩子们”所共同构成的林中意境,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注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三、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总结提升出示课件45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几个有趣的场景,用朴实自然、灵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展现了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穷趣味,充满了童真、童趣。教师板书:童真、童趣。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出示课件46、47

       3.学生活动:学生仿写小诗。

预设1:        树下                    预设2:   街头

        蝴蝶停在绿叶上微微振翅,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鸟儿在阳光的沐浴下悄悄飞动。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绿草铺满了整个空地,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调皮的孩子相互嬉戏。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欢声笑语融入了草地,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使它充满无限欢乐。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4.结构梳理出示课件48、

5.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95051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首小诗:《街头》《花前》《树下》。

设计意图:积累,是表达的基础,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让学生搜集并品读诗词,能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增强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七、课堂演练,课后作业快乐练笔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2、53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4教师布置作业:文中作者写到了童年的三个画面,结合课文想一想你的童年还有哪些画面?动手写一写。(草地放风筝、运动场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回忆童年里的趣事,并学着创作童诗,意在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表达之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童话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由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的典型生活场景,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无穷趣味。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了色彩美感;接下来,描绘了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钓鱼孩子的倒影、钓鱼竿、红蜻蜓,空气都仿佛停止了流动,直到鱼儿上钩的一刹那,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画面顿时变得生机盎然。这一静一动的结合,是本诗的微妙高明之处。《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场面。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钻入水中,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将童年的烂漫快乐渲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的第二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三首诗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让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在松林间采蘑菇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此外,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运用此理论也非常有效。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

继续阅读“三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童年的水墨画》”

三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是 “童年生活”,全单元主要包括《童年的水墨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肥皂泡》和《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2.本单元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剃头大师》前后充满趣味和无奈,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小沙“怕剃头”的感受。《肥皂泡》全文质朴优美,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并查找资料理解“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很常见的故事,记得结合课文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并没有失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写一个熟悉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本单元安排了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找出关键词,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练习写作。

     3.单元教学建议: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和感悟童年生活。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童年的水墨画》本课介绍了溪边、江上、林中的美好画面,重点是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剃头大师》本课介绍了“我”给表弟小沙剃头的一次经过,重点是体会小沙“怕剃头”的原因“我”给他剃头的表现。   2反复诵读,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怕剃头”“害人精”和“剃头大师”这几个词语。
3.《肥皂泡》本课介绍了做肥皂泡、吹肥皂泡、扇肥皂泡的经过,重点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  2朗读感悟,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查阅资料的方法理解句子。
4.《我不能失信》本课介绍了宋庆龄童年的故事,重点是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 1通过默读,感受、学习人物品质。 
习作本次习作以“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题目,重点是把观察和感受到的内容写清楚。  2选择一个有突出特点的人,抓住特点写下来。
        语文园地本次学习园地主要内容:交流理解句子的方法,看图自主识字,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围绕一个中心写一句话,积累和理解关于信用的名人名言。重点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名言意思,学会多种方法理解难懂句子,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学会理解句子的方法。2.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做好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