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下册 第八单元 第27课 《漏》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故事的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

语言运用: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思维能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审美创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题目:“漏”指的是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在课文中实际指的是“漏雨”,而被老虎和贼误解为一个可怕的怪物。课文以《漏》为题,简明扼要,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关注写作特点:这篇课文趣味性强、很有吸引力。首先是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一开始交代人物关系,接着讲述发生的故事,通过地点的不断转换,故事一波三折,极具趣味性。其次是语言表达口语化。如“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坏事,‘漏’等着吃我哩!”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口语,读来毫不费力,通俗易懂。

关注课后示意图:本文篇幅较长,情节比较曲折,通过课后示意图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厘清顺序,记住故事主要内容,避免复述时遗漏重要情节。

教学目标

1.认识“婆、脊”等7个生字,读准“哩、旋”2个多音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会写“里屋、莫非”等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婆、脊”等7个生字,读准“哩、旋”2个多音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

2.分角色朗读第一至十二自然段,体会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感受故事的趣味。

3.借助提示,复述部分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听民间故事吗?你知道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咱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出示课件3)

2.学生活动:根据图片猜一猜对应的故事名称。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孟姜女》、《白蛇传》、《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4.教师小结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民间故事《漏》。

5.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书空:漏,学生齐读课题。

6.(出示课件4)教师介绍民间故事。

我国的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

有的民间故事以连环漫画方式出现,非常有趣。

7.教师追问(出示课件5):读课题,想一想“漏”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我猜“漏”的左边是“氵”,与水有关。右边看起来像“户”,表明与房子有关。

预设2:房子里有什么?我猜房子里有雨,下雨房子里漏雨了。

预设3:我们可以这样给“漏”组词:漏雨  遗漏

设计意图:开头猜故事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

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出示课件7)教师出示词语:老婆婆 脊背 做贼 莫非 颠  粘胶  顺势一纵

教师组织读词语:学生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4.(出示课件8)学习多音字“哩”“旋”。

预设:“哩”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猜测、夸张、强调等语气跟“呢”略同时,读“li”例如:管它哩;当“哩”表示“稀疏、分散、时断时续的样子”时,读“lī”可以组词为:哩哩啦啦。当“旋”表示“打转的”读“xuàn”,如旋风。当它表示“转动”时,读“xuán”,如旋转。

5.(出示课件9)教师检测识字效果:识字小游戏:爬墙游戏

设计意图:解决字词问题,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障碍。在学习字词上,多给学生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触类旁通,培养自学能力。)

三、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出示课件10)教师提出问题: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1)学生活动:圈画出有关的词句。(出示课件12)

(2)师生交流:故事里主要有老公公、老婆婆、驴、贼、老虎。老公公和老婆婆养着驴,贼想偷驴,老虎想吃驴。

3.(出示课件11)教师出示要求: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4.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一天晚上,贼和老虎在(偷驴)的时候,听到(“漏”),以为“漏”(很厉害),吓得(撒腿就跑)。被雨一淋,老虎和贼清醒了,想要(回去),在(树下),又以为(遇见“漏”),老虎和贼吓得(昏过去),原来,老婆婆口中的“漏”(屋顶漏雨)。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较长,用填空的形式,为学生说清楚故事内容提供了学习支架。时间的梳理,也为顺利复述做好了铺垫。)

学习第1-12自然段,体会趣味。

1.(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要求:(1)故事中老虎和贼第一次相遇的活动地点有什么变化,请画出相关词句。(2)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体会老虎与贼当时的心情。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问题:第1-12自然段中老虎和贼活动地点有什么变化?

预设1:老婆婆家—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预设2:路上—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预设3:歪脖老树—-虎甩掉贼,贼蹿上树。

3.学生活动: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

4.教师提出问题:这部分故事内容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有意思?

(一)聚焦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14)

1.交流句子: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1)教师提问:“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

(2)师生交流:翻越不少山头。本文指老虎到过很多地方,见识多。

(3)教师追问:“莫非”又是什么意思?

(4)学生交流汇报:指猜测,这里说明老虎和贼此时半信半疑的心情。

(5)教师指导朗读后半句话。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5)“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1)教师提问:“走南闯北”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汇报: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本文指贼到过的地方很多,见过世面,生活经验丰富。这里也可以看出老虎和贼此时半信半疑。

3.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6)“坏事,‘漏’等着吃我哩!” “坏事,‘漏’捉我来了!”

师生交流:注意句子中的“坏事”应读得紧张而急促,突出心里害怕的感觉。

4.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7)“‘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8)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漏”真厉害,粘住我了。      “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

“漏”真厉害,停都不停。      “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右边的句子给我印象更为深刻,因为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教师指导朗读。

5.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9)“终于甩掉‘漏’了!”“终于甩掉‘漏’了!”

师生交流:从两个“终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奔跑的辛苦以及摆脱“漏”的如释重负。注意朗读“终于”的语气,要读出激动开心的语气。

(二)聚焦老虎和贼狼狈逃窜的样子。(出示课件20)

1.交流句子: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

预设:“摔到虎背”“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这些动作描写挺有意思。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21)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窜到树上。

师生交流:这里的动作描写“歪、纵、窜”体现了贼动作敏捷,同时也表达了老虎和贼急切想摆脱“漏”的心理。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2)老虎和贼连“漏”是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害怕呢?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这是因为老虎和贼都是做贼心虚,心里恐惧。

预设2:贼和老虎都想偷驴,心慌意乱,被对方吓昏了。

4.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有意思”的地方,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趣味性。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做贼心虚。)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23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指导“莫、架”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漏、喂、胖、驴、贼、狼、抱、胶、粘、偏”是左右结构的字,“厉”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漏、胖、贼、莫、抱”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24-28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巩固生字词。)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9、3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2.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教师导入:出示课件3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体会了故事的趣味性,并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复述了老虎和贼第一次遇见“漏”的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体会故事的趣味,复述老虎和贼第二次遇见“漏”的情景。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学习第13-20自然段,体会趣味。

1.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32自由朗读第13-20自然段,想一想:

(1)故事中老虎和贼的活动地点有什么变化?

(2)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讨论一下。

(3)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老虎和贼怎样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3:第13-20自然段中老虎和贼的活动地点有什么变化?

预设1:歪脖老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预设2:山坡—-虎和贼以为对方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预设3:老婆婆家—-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4.教师追问:这部分故事内容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有意思?

(一)聚焦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

1.交流句子出示课件34:(1)老虎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吃驴,就转身往回走。出示课件34(2)贼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就下树准备往回走。

师生交流:这两句话抓住两个“不甘心”帮助我们理解当时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35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响声又这么大,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师生交流:抓住两个“活不成了”体会当时贼和老虎惊恐的心理。

(二)聚焦老虎和贼狼狈受惊的样子。出示课件37

1.交流句子:(1)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2)赶紧逃跑。下过雨的山坡又湿又滑,老虎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

师生交流:我们可以关注“紧爬慢爬”“倒栽葱”“滚下山坡”“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这些动词短语来体会贼和老虎的狼狈和可笑。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38: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1)教师提出问题:山坡下的老虎和贼对看了一眼,为什么那么害怕?甚至吓昏过去。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因为他们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们看到对方可怕的外形,都以为对方是“漏”,感到十分惊恐,非常害怕。

教师板书:老虎 贼 漏 吓昏

3.交流句子:出示课件39:老公公和老婆婆从炕头上坐了起来。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就又漏雨了!

(1)教师提出问题:最后你知道“漏”是什么了吗?

预设:“漏”就是“漏雨”。

(2)教师小结出示课件40:老公公、老婆婆口中的“漏”是指房屋漏雨,与老虎、贼心中的“漏”是不一样的,老虎和贼做贼心虚,滚落山坡,真是自作自受。

教师板书:老爷爷  老婆婆   漏  漏雨

三、借助图表,复述故事

1.教师过渡: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课文这么长,怎么办呢?我们之前学过那些复述故事的方法?

2.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本课复述方法,并交流。

预设:以地点变化为顺序复述课文。出示课件41

3.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练习、交流,根据评价表评价。出示课件42

四、个性表达,体会情感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出示课件43

预设1:老虎和贼真是太愚蠢了,没有搞清楚事实,仅凭自己的猜想,闹了一场笑话,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预设2:老爷爷和老婆婆只有小毛炉为伴,老虎和贼还去偷它,太没有道德!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去偷去抢别人的东西。

2.出示课件44展开想象,再编故事

教师提出问题:想象一下,老虎和贼苏醒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写一写。

预设:贼先苏醒过来,看见老虎还没醒,一边跑一边想:“真是福大命大呀,赶紧跑吧!等‘漏’醒过来,他一定会吃了我的!”

 不一会儿,老虎也醒了过来,找了半天,也没看见“漏”,心想:“这‘漏’果然本领高强,居然无影无踪了,我也赶紧跑吧,一会儿他要是回来,我就没命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从有趣的故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结构梳理出示课件45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6

这篇民间故事围绕(“漏”)展开,老虎和贼对“漏”极其害怕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辨真伪,盲目逃窜,下场可笑。故事讽刺了老虎和贼的(愚蠢和贪婪),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才场的道理。

3.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7、48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做贼心虚》。

六、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9、50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漏》是一篇中国民间故事。故事围绕“漏”展开,老虎和贼对“漏”极其害怕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辨真伪,盲目逃窜,下场可笑。着实令人感叹语言的魅力。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

课堂伊始,以“漏”字的演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解决生字词后,引领学生梳理主要内容,既整体感知文章,又为复述故事做好了铺垫。《漏》的趣味性,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上。因此,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本节课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抓住描述人物心理、动作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交流学习所得,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探究出文章的主旨——做贼心虚。从而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后示意图,让学生进行故事复述,并且在小组练习、全班评议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自信和心理满足。但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故事语言的口语化、故事情节的趣味化引导还不到位,应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结合插图、品味语言、分析情节等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民间故事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主动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预习卡

课件下载

类文阅读

课时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