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思维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

审美创造: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的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关注结构:三首古诗都是七言诗,诗句的停顿处比较清晰。

关注描写: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尝试通过猜读、图文对照等方式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用串联景物的方法说一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诗句;然后,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重点)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重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

1.(出示课件3)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书:17 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诗题(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出示课件5)了解诗人李白。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出示课件6)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出示课件7)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示课件8、9)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开”指分开,断开。

过渡: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出示课件10)

3.运用学法,自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示课件11)

(1)学生自学诗句。

(2)指名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出”是“耸出来”的意思。

(3)明确后两句诗的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4)(出示课件12)引发学生思考: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5)(出示课件13)引导感受“孤”的意境。提问:看到“孤”,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怎样的船?

预设:我仿佛看到在雄伟的天门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一艘小船。

(6)(出示课件14)引导想象: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教师小结。

四、背诵积累,指导书写

1.背诵积累。(出示课件15)教师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

2.指导书写。(出示课件16)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望天门山》中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断”,教师范写。(出示课件17)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总结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8)

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9)

3.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0)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亦、宜”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4.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从而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方法回顾(出示课件22)

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教师小结:要读好停顿;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迁移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出示课件23)视频导入。

(1)播放西湖风光的视频,学生欣赏。

(2)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迁移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与西湖有关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诗题(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2.解诗题。(出示课件24)

引导学生了解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是喝酒的意思,说明了事件;“湖上”是指西湖,说明了地点;“初晴后雨”说明了“先晴天后下雨”的天气情况。

3.(出示课件25)了解诗人苏轼。

4.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古诗。

5.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26)

①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②课件出示正确停顿。③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④读准多音字“抹”,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出示课件27)

(2)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①解诗意。

(出示课件28)交流“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潋滟”“方”的意思,并明确诗意。

(出示课件29)交流“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空蒙”“亦”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奇”。提问:西湖的景色奇在哪里?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潋滟”“空蒙”等词语,理解“奇”在诗中是“奇妙、奇特”的意思,并明确诗意。

(出示课件30)过渡:后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我们来借助注释,总结一下诗意吧!

(出示课件31、32)交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西子”的意思;指导学生理解“总相宜”。

明确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宜。

(3)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33)请学生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出示课件34、35)出示西湖不同天气下景象的图片,学生欣赏西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西湖美的赞赏。

(出示课件36)提问: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山和怎样的湖面?

(出示课件37)教师小结古诗赏析。

三、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

1.(出示课件38)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望洞庭》。教师板书诗题(板书:望洞庭)。

2.(出示课件39)学生根据学习单,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望洞庭》。

3.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

①(出示课件40)指导读好停顿。指名读或小组读古诗。

②(出示课件41)指导读准多音字“磨”。

(2)(出示课件42)了解诗人刘禹锡。

(3)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①解诗题。(出示课件43)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河南省北部。“望洞庭”就是望洞庭湖看见的景象。

②解诗意。

(出示课件44)引导学生理解“两相和”的意思。提问:你见过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学生交流后,出示“秋月映照洞庭湖面”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夜晚的洞庭湖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优美、平静的意境美。

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洞庭湖湖面微波粼粼的图片,以及铜镜的图片,理解这句诗描写的是“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的景象。明确“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意。

(出示课件45)引导学生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了解“白银盘”是形容被月光笼罩的洞庭湖;结合注释理解“青螺”是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明确“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意。

(4)全班齐读《望洞庭》。

四、概括古诗,指导书写,总结拓展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6、47)

2.指导书写。(出示课件48、49)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望洞庭》两首诗中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遥”,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50)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想象领略了西湖和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2.拓展阅读。(出示课件51)

六、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2、53)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4)

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教学反思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堂上,我为了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我让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两首诗。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我是为了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我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我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抽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预习卡

课件下载

类文阅读

课时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