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赵州桥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欣赏赵州桥的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提升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

思维能力: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审美创造: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赵州桥》是一篇精讲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课文。课文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还介绍了赵州桥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关注结构:全文结构清晰,按“总一分一总”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体概述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建造者及建造年代等相关情况。第 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句式,把栏板上的龙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第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了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关注语言:本文语言平实,表述清晰准确,语言简练又不乏生动,充满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县、拱”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15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教学难点】

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县、拱”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15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新课:你们见过桥没有?都见过哪些桥?

预设1:卢沟桥

预设2:港珠澳大桥

教师过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座桥,我们一边观看图片一边欣赏歌曲,走进赵州桥吧!(出示课件3)

2.学生观看图片欣赏歌曲。

3.教师板书课题:赵州桥,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听着歌曲,将学生的感官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赵州桥的?(出示课件4)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5)出示词语:赵县  石拱桥  安济桥  石匠  设计  建筑史  前爪  智慧  历史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出示课件6)读准多音字“爪”,明确先理解字在词中的意思,在根据意思确定读音的方法。

预设1:zhǎo 鹰爪、张牙舞爪

预设2:zhuǎ 鸡爪子、狗爪子

教师小结:读“zhǎo”的时候表示鸟兽的脚,读“zhuǎ”时表示禽兽的脚,大家要注意区分读音。

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让学生在读中识记生字词。)

  • 提取文章信息,初步了解赵州桥

1.教师提出问题:本文分为几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赵州桥的?(出示课件7)

(1)学生默读,交流讨论。

(2)师生交流: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一部分,概述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及建造年代;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绍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第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教师过渡:那我们就先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第一部分吧!

2.教师提出自读要求: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取信息。出示课件8

  • 教师提出问题:第1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信息?读了之后你对赵州桥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9

预设1:第1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赵县的洨河上”。

预设2:赵州桥也叫安和桥。

预设3:这座桥是在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

预设4:赵州桥距今时间长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预设5:赵州桥的地位可以说是世界闻名。

教师板书:世界闻名

(2)学生完成表格,汇报分享学习成果。出示课件10

3.教师小结: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赵州桥的位置、别名、设计者、建造年代以及地位。让我们带着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介绍古建筑的说明文。本环节引导学生先读文章开头,提取信息,从而初步了解说明对象的概况。这样既使学生能整体了解文章内容,又能渗透读此类文章的一般策略。)

四、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1.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出示课件11          

(1)学生朗读课文,圈点批画。

(2)师生交流反馈。(出示课件12

(3)教师提出问题: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预设:雄伟、坚固、美观。

2.抓住赵州桥特点,感受“雄伟”。

(1)教师提出问题: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预设:赵州桥非常雄伟。

教师明确:这一句话是段落的关键句,也就是总起句。后面主要围绕“雄伟”这个词语展开来写。

教师板书:雄伟

(2)教师提出问题:哪些语句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

预设1: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宽。

预设2:全部用石头砌成。

预设3: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净跨三十七米多的拱形大桥洞。

预设4: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3)教师小结:第2自然段从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和形状特点4个方面体现了桥的雄伟、坚固。

教师板书:坚固,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3.学生交流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出示课件13

预设1:“创举”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

预设2:赵州桥的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也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建造这样的桥是十分不容易的,况且赵州桥还是单拱的,就更加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围绕“雄伟、坚固”写了两部分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把“坚固”这个特点说清楚的。通过感受赵州桥这种设计的独特,感受赵州桥历经千年,仍安然无恙,的确十分坚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创举”,明白这种设计及其好处,体会巧妙的设计是赵州桥历经风吹雨打仍然坚固如初的重要原因。)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出示课件14)

2.学生交流易错字及注意点。

3.教师重点指导“省、匠”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15-18)

省:第一笔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撇要长些。“目”要与上竖对正,中间两个短横之间的间区字框略长,近长方形。

匠:“斤”的起笔撇为平撇,“斤”的大小要与外框相协调。最后一笔是竖折隔要匀称。

史:“口”要写得扁些,第三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撇、捺舒展,捺的收笔要略低于撇。

慧:上中下结构,中间的“彐”要写得扁些,注意中间的一横不出头,下面的“心”写得扁些、宽些。

4.学生练写,教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字的结构,学生交流字的易错点,有助于加深印象,便于学生自主识记生字。)

六、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9-2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2.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过程】

  • 谈话导入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赵州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荡舟洨河,去领略赵州桥独特的美。(出示课件21)

  • 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美观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一说:赵州桥的“美观”都体现在哪里?(出示课件22)

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圈画体现桥“美观”的句子。

2.教师出示第3自然段,全班齐读。思考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出示课件23)

预设1:“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预设2:“坚固”概括了前面的内容,“美观”引出了后面的内容。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更紧凑,衔接更自然。(出示课件24)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过渡句提示了上下文内容的写作方向。引导思考文章介绍了赵州桥哪些特点,既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整体的把握,又能引导学生发现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3.教师提出问题:哪些语句体现了赵州桥的美观?(出示课件23)

预设: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4.教师过渡:赵州桥的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那么栏板上刻着怎样精美的图案呢?我们去瞧瞧吧!(出示课件25)

(1)(出示课件26、27)学生交流反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教师指导:借助图片理解句中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戏珠的意思,体会龙的“姿态各异”。

(2)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栏板上雕刻的龙“栩栩如生”。

5.教师引导: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3)

师生交流:这句话运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生动细腻地描摹了龙的各种姿态,突出表现了栏板上图案的精美,写出了赵州桥的“美观”。

教师板书:美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围绕“美观”,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雕刻的龙的各种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体现出赵州桥工艺的精美。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缠绕、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再通过朗读感受栏板上雕刻着的龙的动态画面,领略语言表达的生动。)

6.学生仿写句子。(出示课件28)

教师引导:作者围绕桥的“美观”,抓住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写了龙的各种姿态,从而让我们有了切身的感受。你会写这样的句子吗?

预设:下雨了,同学们陆续走出校门,有的撑着红伞,像一朵红花;有的撑着绿伞,像一片绿叶;还有的撑着花伞,漂亮极了。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赵州桥历史价值(出示课件29)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2.学生自读,画出相关语句。

3.教师引导: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句,介绍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预设1: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预设2: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教师小结:建造于1400多年前,这座雄伟的桥能如此坚固已实属不易,没想到它还这么精美,所以作者用了一组关联词告诉我们——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真让人不由得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师板书:历史遗产

4.学生带着自豪、赞美的情感齐读第4自然段。

5.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客人介绍赵州桥。(出示课件30)

(可以用上“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这些词语)

(1)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重点指导以导游身份介绍和复述课文的区别。

教师指导:导游要先进行自我介绍,说欢迎词,然后把赵州桥的基本信息大概介绍一下,最后要说明它的特点和地位。

  • 同桌相互以小导游的身份来练习介绍。(出示课件3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赵州桥的概况、特点和地位来介绍。

(3)指名几位学生向全班介绍赵州桥,其他学生点评。

四、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1.结构梳理(出示课件32)

教师板书:独特设计 惊人创举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3)

通过描写赵州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三个特点,表现了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表达了作者对赵州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中国石拱桥的赞美和歌颂。

  • 拓展延伸,课堂演练
  • 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4)

教师安排学生积累关于桥的古诗名句

  •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5、36)
  • 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7)

教师布置作业:1.正确抄写第3自然段。2.向家人介绍赵州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字词教学是讲读课文的常规性任务,在生字词学习环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点出容易出错的生字,初步扫清生字书写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利用图片,让学生对赵州桥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是课文学习的重点。第二自然的是围绕赵州桥雄伟坚固来写的,第三自然段是围绕赵州桥很美观来写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两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从“雄伟”入手,让学生看到,介绍桥的外形和建筑用料体现了桥的雄伟;又从理解“创举”的词义入手,使学生看到,介绍小桥洞的作用体现了桥的坚固。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结合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运用排比的修辞描写栏板上的图案表现了桥的美观。就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在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这一个意思,比如第二段,也可以运用一定的写法来表现这一个意思,比如第三段运用修辞和描写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创举”一词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利用图片展示了小桥洞在洪水来临时如何减轻大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这种设计的好处,由此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本文的二、三段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属于总分结构,这两段是进行写作指导的范例,在教学时还应适当引导学生予以关注。

继续阅读“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赵州桥”

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纸的发明

10 纸的发明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集结了古人的智慧,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思维能力: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审美创造: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展,介绍了古代造纸的流程,让我们认识到造纸术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感受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关注结构:文章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首先点明了发明造纸术的重要意义。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相呼应,再次说明了发明造纸术的意义。第2至4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历程。全文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表达准确、生动,结构严密。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掌握4个多音字,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读准它们的字音,学会通过字义确定字音,对易写错的字,应加强指导,如“录”下半部分不是“水”,要注意“欧、洲”的正确笔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居多,可以从字的结构上进行区分,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左宽右窄和左右同宽字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存、普”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切、便、鲜”,会写“世、界”等13个字,会写“造纸术、世界、伟大”等16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 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

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存、普”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切、便、鲜”,会写“世、界”等13个字,会写“造纸术、世界、伟大”等16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其间产生了大量的发明创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其中的“四大发明”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都是什么吗?(出示课件3)

预设: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 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纸的发明,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四大发明导入课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后文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 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出示课件4)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学习字词。

(1)学习认读生字。(出示课件5)

出示词语:保存  普及  制造  粗糙  蔡伦  积累  切断  便宜  朝鲜  欧洲  社会

①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随机正音。

②教师适时归纳:

平舌音“存、糙、蔡”;

翘舌音“制、洲、社”。

③学生齐读词语。

  • 读准“累”“切”“便”“鲜”这4个多音字,明确先理解字在词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确定读音的方法。(出示课件6-9)
  • 识字游戏。(树皮造纸)

①教师引导学生挑战: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树皮造纸”,谁来挑战?

②出示词语:粗糙  积累  保存  朝鲜  欧洲  普及(出示课件10)

③教师指名学生挑战。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阅读障碍。)

3.师生课堂互动。

教师过渡:生字词我们已经解决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出示课件11)

(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写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1:围绕第1自然段“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展开叙述。

预设2:主要写了纸的发明过程。

预设3: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以及我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进步的促进与影响。

(4)教师引导小结: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主题,总领全文。课文首先写了几千年年前没有纸,人们记录事情不方便,紧接着写了纸的发明过程,最后写了纸的传播路径和对世界的影响。

4.教师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贡献”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12)

(1)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并思考相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贡献”是什么意思?

预设:“贡献”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

教师过渡:造纸术的发明究竟对国家和公众有什么益处呢?我们一起继续往下学习,一探究竟吧!

三、学习2、3自然段,了解几种记录文字的方法。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想一想:人们先后用了哪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这些记录方法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13)

(1)学生默读,圈点批画并思考。

(2)师生交流反馈。(出示课件14-15)

  •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出示课件16)

教师过渡:请你们将自己圈画的词句,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

3.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1)教师指名学生交流表格中“起先”一行。

①教师提出问题:几千年前记录文字的载体是什么?

预设:龟甲、兽骨、青铜器。

教师板书:几千年前 龟甲 兽骨 青铜器

②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时请记录下来,每次都要刻在龟甲、兽骨或者青铜器上,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笨重、很不方便。

教师板书:笨重 不方便

(2)学法迁移,教师指名学生交流表格中后面几行。

①教师提出问题:后来记录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预设1:竹片和木片。

预设2:笨重。

教师板书:竹片 木片 笨重

②教师提出问题:再后来呢?

预设1:蚕丝织成的帛、蚕丝薄片

预设2:轻便但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教师板书:帛 蚕丝薄片 价钱太贵 不能普及

③教师提出问题:两千多年的西汉时代,人们用什么来造纸?有什么特点?

预设1:用麻造纸。

预设2:粗糙,不便书写。

教师板书:西汉时代 麻 粗糙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关注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出示课件17)

2.学生交流易错字及注意点。

3.教师重点指导“录、存、欧”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18-21)

录:上短下长,第四笔居中,第五笔是点,第六笔是提,第七笔是撇,第八笔是捺。

存:首横不宜长,撇要舒展,“子”中横略向外伸展。

欧:“区”的笔顺为:横、撇、点、竖折。右下“人”,撇从横中线上方起笔撇向“区”的下方,撇尖、捺脚收笔持平。

洲:“州”的第一笔为点,第二笔为竖撇,竖撇和后面的两竖间距要均匀。

设计意图:将生字按结构分类,重点指导易错字,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迁移运用相应的书写方法,使写字教学更高效。)

  •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2-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四五自然段,能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2. 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我国在发明造纸术上的不懈追求的历程。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东汉时代,看看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被传下来并影响了世界。(出示课件24)

二、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的造纸方法传承的原因

1.教师提出要求:细读第4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想一想: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了下来?(出示课件25)

(1)学生自细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教师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生评价字音读的是否正确。(出示课件26)

(3)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1: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

预设2:大约一千九百年前东汉时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写了造纸的过程和这种造纸术的好处。

教师板书:东汉 蔡伦纸

2.学生细读第二句,找出关键词。

①教师提出问题:蔡伦是怎么样造纸的?

②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先切碎或切断,再捣烂成桨,最后捞出晒干。

3.了解蔡伦造纸方法传承的原因。

(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了下来?(出示课件27)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

(3)学生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因为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

预设2:容易保存,容易搬运,工艺简单,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教师板书:轻便好用 价格便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了解蔡伦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很好的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4.教师提出问题:“改进”能否换成“创造”?(出示课件28)

(1)学生小组讨论。

(2)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1:不能。“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做法,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创造”是指以前从来没有的,是从无到有的。

预设2:造纸术的发明不是蔡伦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

设计意图:将“改进”、“创造”两个词语进行对比,更好地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 学习第5自然段,感受造纸术非凡的影响

1.教师提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一说蔡伦发明的这种纸都传播到了哪些地方?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出示课件29)

2.学生自读找出相关词句。

3.教师提出问题:蔡伦发明的这种纸都传播到了哪些地方?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出示课件30)

预设1: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阿拉伯以及欧洲。

预设2: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教师板书:贡献巨大 影响世界

  • 总结提升(出示课件31)
  • 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2-4自然段,试着填写课后习题第一题中的图表。
  • 学生填写表格。
  • 师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借助时间轴,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借助表格提取关键信息、整合概括信息,从整体上把握纸的发明过程。)

  • 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教师概括主题:这篇课文写出了纸的发明过程,表明了我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赞美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仰。(出示课件32)

2.拓展延伸: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一张纸的旅行》。(出示课件33)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4-35)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6)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组织一次“我为四大发明代言”的活动。选择一种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样例:我为指南针代言。指南针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

明时间,发明人都无从考证,指南针的起源可以上推至战国时代一种称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针的雏形。宋代出现了水针,作用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就凸显了这一主题,实践作业的布置,不仅提升了学生阅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真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本课教学可以先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的提示,让学生默读思考,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厘清课文叙述脉络,了解造纸术的发明传播过程。接下来联系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和写在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说清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初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中“贡献”一词思考:课文选取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的提示,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文中的这些信息都是显性的,提取的难度不大,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静心默读,圈画内容要点。圈画后要进一步让其根据圈出的要点,完成表格。

深入研读课文时,在学生初步把握每个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叙述每种书写材料缺点的句子,了解没有纸以前人们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铸在青铜上、刻在竹片木片上的不足之处,以及西汉时期用麻造纸的缺点。联系这些语句说说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方法能传承下来的原因,从而将课后练习第二题自然融人阅读教学之中。

教师应重视借助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进行有条理地表达。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自由练说,在集体交流时,更需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应及时指导、规范学生的表达,使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纸的发明过程的了解,进一步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继续阅读“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纸的发明”

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彰显文化,弘扬传统。

语言运用: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思维能力:能想象节日情景,感受节日气氛,体悟作者情感。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了解节日风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课前解析】

关注诗句的理解:读懂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是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的前提。在这一课中,“除”“屠苏”“新桃换旧符”“曈曈日”“异”“倍”等词语较为生僻,可结合注释、演变过程和象征意义进行诗句的理解;古诗言简意赅,常常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在后两首古诗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兄弟们遍插茱萸时又少了谁?当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或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发挥想象进行诗句理解。

关注节日和习俗:三首诗中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元日》描写了春节有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清明》描写了清明节人们上坟祭扫时的愁苦情绪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戴茱萸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一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八个左右结构,三个上下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其中“魂、借、酒、何、独、佳”为左窄右宽的字,“欲、牧”为左右同宽的字。在教学“牧”字时,引导学生观察“牛”作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且“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与“牛”字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难点

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字。

2.能正确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说出每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元日》,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课件中有关节日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来看图猜传统节日,看这些图片,你们能猜出图片上是什么传统节日吗?哪位同学来挑战?(出示课件3)

预设:春节、中秋节、重阳节

教师过渡: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别样魅力!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出示课件4)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思考:这几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思考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三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2.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问题: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1: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预设2:借助注释、联系内容。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条注释明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使学生能整体把握三首诗的大致内容。教师适当补充拓展,可以让学生对这三个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三、学习《元日》,感受节日情景

1.出示诗题并板书:元日。学生齐读诗题。(出示课件5)

2.了解诗人。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于诗人王安石有哪些了解?

预设1:王安石是宋代有名诗人。

预设2: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出示课件6)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出示课件7)

教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脚步一起走进《元日》,看看当时欢度佳节的场面。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多读几遍。

(3)教师指名朗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古诗,读准节奏。

4.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提出问题: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想象画面,思考相关问题。(出示课件8)

问题一:诗中写到了哪些节日情景?

问题二:有哪些习俗?

预设1: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情景,春风送暖,旭日东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预设:2: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

设计意图:重点围绕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2)创设情境,理解一二句。(出示课件9)

①交流语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爆”竹。

师生交流:人们用火烧竹子爆裂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驱逐瘟神,故称爆竹。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一岁除”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整句话的意思是?

预设1:一年已经过去。

预设2:结合生活实际。

预设3:人们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教师提出问题:新年过春节又是怎样一番节日情景呢?(出示课件10)

预设: “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让人觉得非常的热闹。

教师小结:传说过年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逐一种叫“年”的野兽。慢慢地过年放鞭炮,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教师相机并板书:放爆竹

②交流语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教师提出问题:“屠苏”是什么意思呢?你用什么方法了解的?

预设1:“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预设2:结合注释

教师补充资料“屠苏酒”:古人合家聚饮屠苏酒,一家人年纪最小的先喝,因为小孩长一岁,表示祝贺;年长的在后,表示延年益寿。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饮屠苏酒习俗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教师相机并板书:喝屠苏酒

③结合图片,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问题:过年全家欢聚,喝着屠苏酒,人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预设1:家中长辈笑嘻嘻地对孩子们说:“新的一年,你们又长大了一岁,祝你们身体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

预设2:大人们聚在一起喝着屠苏酒说:“新的一年,新的气象,工作也会一年比一年顺利。”

预设3:孩子们乐呵呵的对亲人们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④学生朗读一二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进一步帮助学生体悟诗情,感受整首诗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

(3)结合图片,理解三四句。

①指名朗读第三句诗。(出示课件11)

②借助注释理解“曈曈”的意思。

教师提出问题:“瞳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预设2:借助注释

③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千门万户曈曈日”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④出示“桃符”图片,关注注释,补充介绍。(出示课件12)

教师补充拓展:诗中这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⑤借助注释说第四句诗意思。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教师板书:换旧符

⑥学生朗读三四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4)教师提出问题:《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出示课件13)

预设1:人们放鞭炮,在鞭炮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预设2:亲人们欢聚一堂,畅饮屠苏酒,想说着祝福的话。

预设3: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

5.诵读古诗,体悟诗情

(1)教师提出问题:学习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师生交流:结合图片,想象画面。

预设:快乐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板书:快乐 热闹 喜庆

设计意图:根据本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及学习任务群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节日的情景。)

6.指导朗读,看图背诗(出示课件14)

教师引导:让我们带着感受朗读《元日》,读出过春节的快乐、热闹。

四、总结全文,梳理学法

1.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元日》,先熟读古诗,再通过品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节日情景,感受了春节欢乐喜庆的气氛。下节课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两首古诗。(出示课件15)

2.相机指导“符”字书写:上短下长,上窄下宽。“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出示课件16)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相机指导

3.主题概括:《元日》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因屠苏酒,开门迎新,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出示课件17)

五、课堂演练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8)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魂、酒”等5个生字,会写“欲、魂、借”等10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能借助注释了解《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教师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看到了我国古代新年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诗人的脚步,去学习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出示课件19)

2.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清明,学生齐读诗题。(出示课件20)

  • 了解诗人(出示课件21)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方法回顾,自学古诗

1.学生交流第一首古诗的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元日》这首古诗的?

预设1:熟读古诗划分节奏。

预设2:品读诗句理解意思。

预设3:描绘情景感受气氛。

2.师生交流反馈,小结学法。(明确:先熟读古诗,再通过品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节日情景,感受了春节欢乐喜庆的气氛。)(出示课件22)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法,收获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感受古诗学法为自主学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学习《清明》,感受节日情景。

1.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出示课件23)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

(3)教师指名朗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4)学生齐读古诗,读准节奏。

2.品读诗句,深入探究。

(1)课堂互动,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24)

要求一: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

要求二:用“——”画出此时的天气。

要求三: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

要求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师生交流一、二句诗意思。(出示课件25)

①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预设:清明节

②教师提出问题:此时的天气是怎样的?说说“纷纷”写出了清明时的雨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受“雨纷纷”。)

预设:清明时的雨是细细的、密密的,在空中飘飘洒洒下个不停。

板书:雨纷纷

③教师提出问题:“行人”是指什么人?

预设: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路上的“行人”可能是要去干什么?

预设1:“行人”可能是去给亲人扫墓的。

预设2:“行人”可能是去踏青的。

⑤理解“欲断魂”的意思。

预设: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热。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板书:欲断魂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一二句诗的意思。)

⑥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两句诗诗意。)

预设: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⑦学生交流讨论:前两句诗写出了清明怎样的情景?(出示课件26)

预设: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伤心欲绝的情景。

(3)理解三、四句诗意思。

①教师提出要求:借助插图、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27)

预设1:借问是请问的意思;遥指是指指向远方;杏花村是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预设2:这句诗的意思是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②教师提出问题:谁“借问酒家何处有?”又得到了怎样的回复?(出示课件28)

预设:“路上行人”问“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并没有回答他,而是用手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③学生角色扮演这两句诗。

④教师提出问题:学习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节日氛围?

预设:悲凉,伤感。

教师相机并板书:悲凉 伤感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插图、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4)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9)

《清明》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节孤身行路的感受和心情。

(5)学生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五、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节日情景。

教师过渡:学完了前两首古诗,我们再来学习王维所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课件30)

1.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读诗题。

2.了解作者,阐释题意。(出示课件31)

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3.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出示课件32)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

(3)教师指名朗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4)学生齐读古诗,读准节奏。

4.理解诗题意思。(出示课件33)

(1)学生齐读诗题。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的?

预设1:九月九日:重阳节。山东:华山以东。重阳节思念华山以东的兄弟。

预设2:结合注释理解

预设3:思念。

(3)教师补充重阳节资料。(出示课件34)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理解题意,透过题意了解诗意。

5.品读诗句,深入探究。

(1)课堂互动,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35)

要求一: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要求二: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交流一、二句诗意思。(出示课件36)

①教师指名说“异乡、倍”的意思。

预设:异乡:他乡。倍:加倍,更加。

②学生连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我”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③教师提出问题:你从“独”和两个“异”体会到什么?(出示课件37)

预设1:我体会到诗人一个人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

预设2:我体会到诗人此时非常需要亲人的陪伴。

  • 迁移学法,理解三、四句诗意思。

①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②学生根据注释理解“登高、茱萸”的意思。(出示课件38)

③学生连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④出示图片,补充小资料:重阳登高的风俗始于东汉,九月初九人们为驱邪避祸,登高山祈福延寿,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出示课件39)

⑤出示插图,感受节日情景。(出示课件40)

教师提出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预设1:重阳节,人们一起登山。

预设2:登高时,每个人头上都插着茱萸。

板书:重阳节登高  插戴茱萸

⑥教师提出问题:想象登高的兄弟想到诗人时会说些什么?

预设1:重阳佳节,可以少了一个好兄弟呀!

预设2:不知道远在他乡的好兄弟过得怎么样?他是一个人过节吗?

⑦学生交流讨论: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41)

教师相机补充小资料: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人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预设:思念亲人

教师相机并板书:思念亲人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袋,加深学生对于诗人所表达情感的认识。)

⑧学生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教师小结: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还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中的习俗。 (出示课件42)

  • 生字识记,书写指导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出示课件43)

2.教师重点指导“欲、魂。”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44-46)

七、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7)

教师概括主题: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人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8)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梳理重点,提示综合性学习任务。)

  • 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9、50)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课后将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请同学们将收集到的内容用表格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布置完成节日资料收集表,能够引导学生收集中华传统节日相关资料,更好地开展综合性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三首古诗都是写传统节日的。《元日》描写了春节辞旧迎新的热闹景象。《清明》描写了诗人清明节时孤身行路的感受和心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重阳佳节思念亲人所写,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相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情景。

教学导入时,我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要求,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了解人们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为任务驱动,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也是开展本次活动的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教学开始时,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我让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个注释,了解这几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使学生整体把握这几首诗的大致内容。教学每一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带着“古诗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这一问题进行阅读,边读边思,把握古诗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由扶到放。三首古诗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所以我重点指导《元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借助注释和插图阅读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然后按照学习《元日》的方法学习《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通过说一说、演一演多种形式,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为了帮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我还借助图画,让学生看着图画内容回忆诗句,采用为图画配诗句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记忆诗句。

继续阅读“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

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是 “传统文化”,全单元包括《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本单元重点:

(1)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古诗三首》分别写了元日、清明和重阳这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学习《纸的发明》时要注意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概括段落大意。《赵州桥》是围绕赵州桥设计的“精巧”和“美观”来分别描写的。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要格外注意第3自然段,整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关键词句。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习俗,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交流过节的故事。

     3.单元教学建议:读懂寓言,明白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9.《古诗三首》本课介绍了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重点是在对比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
10.《纸的发明》本课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重点是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先祖的聪明才智。  2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
11.《赵州桥》本课介绍了赵州桥历史悠久、设计精巧、雕刻美观的特点。重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2体会在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一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本课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重点是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1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综合性学习本次活动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内容。重点是交流过节的故事或过程。  1说写结合,交流自己家传统节日的情况。
语文园地本次学习园地主要内容:交流中心句,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学会写连动句,学会仿照例子写句子,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词语。重点是学会写手工活动,用上连续的动词,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段落写清楚。   2交流中心句的知识。2.用合作探究法做好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