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采莲曲》古诗朗朗上口,富有意境,旨在让学生积累背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言运用: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思维能力: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审美创造: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语感,今后能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并正确使用。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积累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教材以学习伙伴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分类摘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标明出处”等要点。其中,“标明出处”的要点,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注结构: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几个“得”后带补语的例子。第二题是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续说这样的句子。“书写提示”以8个字为例,提示了“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采莲曲》。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重点

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3.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4.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难点】

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自己的摘抄本。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出示课件2)

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读课外书的时候,其实有许多好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交流平台”看看课本是怎样讲解阅读摘抄的。

(出示课件4)预设:我发现这些都是积累词语和句子的好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水平。

归纳:摘抄的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就是①画出来,摘抄;②归类摘抄;③摘抄新鲜的,旁批感受;④注明出处。(板书:画出来,摘抄  归类摘抄  摘抄新鲜的,旁批感受  注明出处)

教师追问:大家还有什么摘抄的方法和心得?一起说说吧!(出示课件5)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精彩,你们不但有很好的积累方法,还能学以致用。

2.优秀摘抄展示。(出示课件6-8)

设计意图:学习摘抄的方法,学会更好地摘抄。)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荷花是什么样的?先看图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适时播放荷花图)

(出示课件10)出示荷花相关佳句摘抄,引导学生体会荷花之美。

2.过渡:荷花美景常常使许多人迷恋,我们看看古人眼中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吧。(出示课件11)

请大家借助拼音朗读《采莲曲》,边读边圈出难懂的诗句,简单说说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

3.自由读古诗《采莲曲》,教师正音。

4.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交流“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出示课件12)引导思考:“罗裙”“芙蓉”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小结:罗裙是丝罗织的裙子;芙蓉是荷花的别称。前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说的是采莲少女穿的裙子像荷叶一样绿。“芙蓉向脸两边开”说的是女子的脸艳丽得如同出水的荷花。

(出示课件1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荷塘中是什么样子的?女子是什么样的?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荷塘中盛开着一朵朵鲜艳美丽的荷花,穿着绿色罗裙的采莲少女隐藏在荷塘中与绿叶红花浑然一体,分不清彼此。  

(2)交流“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出示课件14)

引导思考:最后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谁在唱歌?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5.(出示课件15)背诵并摘抄古诗。

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6)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阅读积累佳句的方法;学习了“日积月累”,收获了一首美丽的《采莲曲》。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阅读方法和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3.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感受“得”的用法,联系生活仿写。

1.(出示课件17)引导: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这三个句子都有一个“得”字。

2.(出示课件18)创设两组句子,对比分析:请学生比较读一读,说说更喜欢哪一组句子,为什么?

学生朗读并交流。预设:喜欢第一组句子。“得”字和后面的内容能让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

3.联系生活仿写。

(出示课件19)引导:知道了“得”字和后面的内容的作用,大家再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下面的句子吧。

预设:

·妈妈累得直不起腰来。

·背上的书包重得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天上的云彩黑得像墨水一样。

·苹果红得像小女孩红扑扑的脸蛋。

(二)借助范例,续说句子。

1.(出示课件20)引导: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学生交流,预设:用前面结尾的词语做下文的开头,感觉连绵不断,这种句子真有趣!        

2.(出示课件21)出示第2个句子。

(1)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引导:大家听听这是什么歌曲,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感受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接着往下说,并展示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弯弯的小桥下面是(哗哗的溪水),(哗哗的溪水)惊醒了树上的小鸟,(树上的小鸟)唧唧喳喳唱了起来。

设计意图:在言语积累上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不必要讲解什么叫顶真的修辞手法,给他们提供有意思的顶真的例句,学生会在朗读、记忆中熟能生巧,并学会积累和正确运用。)

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课件22)引导:仔细观察下面八个字,找找它们的书写规律及书写特点。

预设:这八个字都有笔画撇、捺,撇捺都很舒展。

2.让学生读读泡泡中的提示语,结合例字解释:一个字中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能使字显得比较平衡、优美。

3.(出示课件23)教师范写指导:“蒙”“翅”。

4.学生自主练写、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评价分析。

6.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撇、捺的字,如“边、处、定、是”,自己练写,主要把撇和捺写得舒展。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4)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词句段运用”,知道了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加具体生动,知道了如何让句子更好地表达意境美;学习了“书写提示”,让我们更好地写撇和捺。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画出来,摘抄

归类摘抄

摘抄新鲜的,旁批感受

注明出处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之前先组织学生做了充足预习,回顾单元学习内容,搜集好相关的资料,为语文园地的整合梳理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在进行“交流平台”的学习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交流摘抄的知识,交流摘抄中遇到的问题,梳理总结摘抄的方法,从而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学会积累语句,体会句子的精妙,感受摘抄的好处,进而产生了摘抄的兴趣和动力,不仅学会了如何摘抄,而且形成了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在写字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书写笔顺和间架结构的特点,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揭示汉字规律,从中体会含有撇捺的字,撇捺写得要舒展,使学生发现规律,触类旁通,提高其书写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课堂的“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环节亦然,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通过他们用心观察,自主发现,自主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并将语文学习引向课外,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后劲。

课件下载

课时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