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下册 第八单元 第27课 《漏》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故事的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

语言运用: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思维能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审美创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题目:“漏”指的是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在课文中实际指的是“漏雨”,而被老虎和贼误解为一个可怕的怪物。课文以《漏》为题,简明扼要,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关注写作特点:这篇课文趣味性强、很有吸引力。首先是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一开始交代人物关系,接着讲述发生的故事,通过地点的不断转换,故事一波三折,极具趣味性。其次是语言表达口语化。如“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坏事,‘漏’等着吃我哩!”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口语,读来毫不费力,通俗易懂。

关注课后示意图:本文篇幅较长,情节比较曲折,通过课后示意图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厘清顺序,记住故事主要内容,避免复述时遗漏重要情节。

教学目标

1.认识“婆、脊”等7个生字,读准“哩、旋”2个多音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会写“里屋、莫非”等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婆、脊”等7个生字,读准“哩、旋”2个多音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

2.分角色朗读第一至十二自然段,体会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感受故事的趣味。

3.借助提示,复述部分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听民间故事吗?你知道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咱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出示课件3)

2.学生活动:根据图片猜一猜对应的故事名称。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孟姜女》、《白蛇传》、《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4.教师小结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民间故事《漏》。

5.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书空:漏,学生齐读课题。

6.(出示课件4)教师介绍民间故事。

我国的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

有的民间故事以连环漫画方式出现,非常有趣。

7.教师追问(出示课件5):读课题,想一想“漏”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我猜“漏”的左边是“氵”,与水有关。右边看起来像“户”,表明与房子有关。

预设2:房子里有什么?我猜房子里有雨,下雨房子里漏雨了。

预设3:我们可以这样给“漏”组词:漏雨  遗漏

设计意图:开头猜故事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

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出示课件7)教师出示词语:老婆婆 脊背 做贼 莫非 颠  粘胶  顺势一纵

教师组织读词语:学生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4.(出示课件8)学习多音字“哩”“旋”。

预设:“哩”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猜测、夸张、强调等语气跟“呢”略同时,读“li”例如:管它哩;当“哩”表示“稀疏、分散、时断时续的样子”时,读“lī”可以组词为:哩哩啦啦。当“旋”表示“打转的”读“xuàn”,如旋风。当它表示“转动”时,读“xuán”,如旋转。

5.(出示课件9)教师检测识字效果:识字小游戏:爬墙游戏

设计意图:解决字词问题,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障碍。在学习字词上,多给学生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触类旁通,培养自学能力。)

三、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出示课件10)教师提出问题: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1)学生活动:圈画出有关的词句。(出示课件12)

(2)师生交流:故事里主要有老公公、老婆婆、驴、贼、老虎。老公公和老婆婆养着驴,贼想偷驴,老虎想吃驴。

3.(出示课件11)教师出示要求: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4.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一天晚上,贼和老虎在(偷驴)的时候,听到(“漏”),以为“漏”(很厉害),吓得(撒腿就跑)。被雨一淋,老虎和贼清醒了,想要(回去),在(树下),又以为(遇见“漏”),老虎和贼吓得(昏过去),原来,老婆婆口中的“漏”(屋顶漏雨)。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较长,用填空的形式,为学生说清楚故事内容提供了学习支架。时间的梳理,也为顺利复述做好了铺垫。)

学习第1-12自然段,体会趣味。

1.(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要求:(1)故事中老虎和贼第一次相遇的活动地点有什么变化,请画出相关词句。(2)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体会老虎与贼当时的心情。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问题:第1-12自然段中老虎和贼活动地点有什么变化?

预设1:老婆婆家—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预设2:路上—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预设3:歪脖老树—-虎甩掉贼,贼蹿上树。

3.学生活动: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

4.教师提出问题:这部分故事内容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有意思?

(一)聚焦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14)

1.交流句子: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1)教师提问:“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

(2)师生交流:翻越不少山头。本文指老虎到过很多地方,见识多。

(3)教师追问:“莫非”又是什么意思?

(4)学生交流汇报:指猜测,这里说明老虎和贼此时半信半疑的心情。

(5)教师指导朗读后半句话。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5)“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1)教师提问:“走南闯北”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汇报: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本文指贼到过的地方很多,见过世面,生活经验丰富。这里也可以看出老虎和贼此时半信半疑。

3.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6)“坏事,‘漏’等着吃我哩!” “坏事,‘漏’捉我来了!”

师生交流:注意句子中的“坏事”应读得紧张而急促,突出心里害怕的感觉。

4.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7)“‘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8)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漏”真厉害,粘住我了。      “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

“漏”真厉害,停都不停。      “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右边的句子给我印象更为深刻,因为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教师指导朗读。

5.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9)“终于甩掉‘漏’了!”“终于甩掉‘漏’了!”

师生交流:从两个“终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奔跑的辛苦以及摆脱“漏”的如释重负。注意朗读“终于”的语气,要读出激动开心的语气。

(二)聚焦老虎和贼狼狈逃窜的样子。(出示课件20)

1.交流句子: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

预设:“摔到虎背”“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这些动作描写挺有意思。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21)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窜到树上。

师生交流:这里的动作描写“歪、纵、窜”体现了贼动作敏捷,同时也表达了老虎和贼急切想摆脱“漏”的心理。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2)老虎和贼连“漏”是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害怕呢?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这是因为老虎和贼都是做贼心虚,心里恐惧。

预设2:贼和老虎都想偷驴,心慌意乱,被对方吓昏了。

4.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有意思”的地方,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趣味性。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做贼心虚。)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23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指导“莫、架”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漏、喂、胖、驴、贼、狼、抱、胶、粘、偏”是左右结构的字,“厉”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漏、胖、贼、莫、抱”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24-28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巩固生字词。)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9、3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2.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教师导入:出示课件3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体会了故事的趣味性,并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复述了老虎和贼第一次遇见“漏”的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体会故事的趣味,复述老虎和贼第二次遇见“漏”的情景。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学习第13-20自然段,体会趣味。

1.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32自由朗读第13-20自然段,想一想:

(1)故事中老虎和贼的活动地点有什么变化?

(2)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讨论一下。

(3)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老虎和贼怎样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3:第13-20自然段中老虎和贼的活动地点有什么变化?

预设1:歪脖老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预设2:山坡—-虎和贼以为对方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预设3:老婆婆家—-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4.教师追问:这部分故事内容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有意思?

(一)聚焦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

1.交流句子出示课件34:(1)老虎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吃驴,就转身往回走。出示课件34(2)贼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就下树准备往回走。

师生交流:这两句话抓住两个“不甘心”帮助我们理解当时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35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响声又这么大,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师生交流:抓住两个“活不成了”体会当时贼和老虎惊恐的心理。

(二)聚焦老虎和贼狼狈受惊的样子。出示课件37

1.交流句子:(1)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2)赶紧逃跑。下过雨的山坡又湿又滑,老虎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

师生交流:我们可以关注“紧爬慢爬”“倒栽葱”“滚下山坡”“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这些动词短语来体会贼和老虎的狼狈和可笑。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38: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1)教师提出问题:山坡下的老虎和贼对看了一眼,为什么那么害怕?甚至吓昏过去。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因为他们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们看到对方可怕的外形,都以为对方是“漏”,感到十分惊恐,非常害怕。

教师板书:老虎 贼 漏 吓昏

3.交流句子:出示课件39:老公公和老婆婆从炕头上坐了起来。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就又漏雨了!

(1)教师提出问题:最后你知道“漏”是什么了吗?

预设:“漏”就是“漏雨”。

(2)教师小结出示课件40:老公公、老婆婆口中的“漏”是指房屋漏雨,与老虎、贼心中的“漏”是不一样的,老虎和贼做贼心虚,滚落山坡,真是自作自受。

教师板书:老爷爷  老婆婆   漏  漏雨

三、借助图表,复述故事

1.教师过渡: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课文这么长,怎么办呢?我们之前学过那些复述故事的方法?

2.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本课复述方法,并交流。

预设:以地点变化为顺序复述课文。出示课件41

3.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练习、交流,根据评价表评价。出示课件42

四、个性表达,体会情感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出示课件43

预设1:老虎和贼真是太愚蠢了,没有搞清楚事实,仅凭自己的猜想,闹了一场笑话,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预设2:老爷爷和老婆婆只有小毛炉为伴,老虎和贼还去偷它,太没有道德!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去偷去抢别人的东西。

2.出示课件44展开想象,再编故事

教师提出问题:想象一下,老虎和贼苏醒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写一写。

预设:贼先苏醒过来,看见老虎还没醒,一边跑一边想:“真是福大命大呀,赶紧跑吧!等‘漏’醒过来,他一定会吃了我的!”

 不一会儿,老虎也醒了过来,找了半天,也没看见“漏”,心想:“这‘漏’果然本领高强,居然无影无踪了,我也赶紧跑吧,一会儿他要是回来,我就没命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从有趣的故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结构梳理出示课件45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6

这篇民间故事围绕(“漏”)展开,老虎和贼对“漏”极其害怕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辨真伪,盲目逃窜,下场可笑。故事讽刺了老虎和贼的(愚蠢和贪婪),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才场的道理。

3.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7、48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做贼心虚》。

六、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9、50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漏》是一篇中国民间故事。故事围绕“漏”展开,老虎和贼对“漏”极其害怕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辨真伪,盲目逃窜,下场可笑。着实令人感叹语言的魅力。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

课堂伊始,以“漏”字的演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解决生字词后,引领学生梳理主要内容,既整体感知文章,又为复述故事做好了铺垫。《漏》的趣味性,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上。因此,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本节课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抓住描述人物心理、动作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交流学习所得,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探究出文章的主旨——做贼心虚。从而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后示意图,让学生进行故事复述,并且在小组练习、全班评议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自信和心理满足。但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故事语言的口语化、故事情节的趣味化引导还不到位,应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结合插图、品味语言、分析情节等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民间故事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主动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继续阅读“三年级 下册 第八单元 第27课 《漏》”

三年级 下次 第八单元 第26课 《方帽子店》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悟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简单复述课文。

思维能力:说说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部分内容。

审美创造:体会方帽子店被淘汰,新帽子受欢迎的原因。

【课前解析】  

关注略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教学目标指向“粗知文章大意”。呈现方式也不同,在文前有“学习提示”。本文中“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是对前面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复述方法的迁移运用。

关注课文插图:插图中,在方帽子店门口,两个扣着方帽子的大人,看到戴着圆帽子的小孩时一脸惊讶。课文插图与故事内容相对应,有助于图文对照,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故事主旨——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关注写作特点:课文能对比的手法表现新旧事物的不同与更替的原因。如:方帽子与圆帽子,大人与孩子对待方帽子、圆帽子的态度,两家帽子店,人们戴上不同帽子的感受。对比在文中处处可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橱、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溜”。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事物被新事物淘汰的规律。

3.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

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提出疑问。出示课件2

1.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方帽子店,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3.学生质疑课题,交流汇报。

预设1:为什么这个商店要卖方形的帽子?

预设2:怎么会有这样的店呢?这个方帽子店后来怎么了?

设计意图:题目中的“方帽子”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是没出现的过得,学生看到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已开课,就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使学生带着好奇和问题走进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试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5出示词语:橱窗  香蕉 扣在头上 圆筒形 古董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出示课件6学习多音字“溜”。

预设:当它表示“迅急的水流,量词”时,读“liù”,如“急溜、一溜”;当它表示“滑行,光滑”的意思时,读“liū”,如“溜冰、溜圆”。

(3)(出示课件7识字小游戏:摘苹果。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三、整体感知,概括文意

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8: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生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家帽子店从来只做方帽子,一直拒绝改变。后来,有了卖各式各样帽子的新帽子店,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方帽子慢慢就成了古董。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用填空的形式降低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好文本。)

  • 对比,呈现故事内容

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9:课文里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怎么看待方帽子?方帽子店后来怎么样了?

2.学生活动:默读课文,交流讨论。

3.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0这家帽子店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

(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了这里出现了哪个人物吗?

学生汇报交流:店主。

(2)教师追问:他们做的是什么帽子?

预设:方帽子

(3)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吗?

预设:文中的省略号表示这家店还有很多方帽子。

教师追问(出示课件10为什么方帽子店只做方帽子?

师生交流:从“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这句话可以知道他们认为“方帽子”就是好帽子。“从来”“不能改”体现了他们的守旧思想。

4.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2:方帽子戴着舒服吗?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找一找大人和孩子各是怎样的表现。

(1)交流句子:他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方帽子真是又奇怪又不舒服,从哪儿能看出来?

②学生交流汇报:从“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这句话中可知,在大人们眼中,方帽子并不是好帽子。

③教师指导朗读。

④教师追问(出示课件13:既然不舒服,为什么大人们一开始坚持戴方帽子?

⑤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舒服吗?真不舒服!”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戴帽子的感觉:真不舒服!

预设2:“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这句话说明大人们思想保守,不愿改变。

(2)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4: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①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喜欢的是什么帽子?你觉得这样的帽子好吗?

②师生交流: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③教师追问:这些孩子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交流汇报: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

(3)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5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①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做了什么帽子?他们觉得怎么样?

②师生交流:他们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像碗一样扣在头上”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孩子们喜欢创新,不因循守旧。

(4)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6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碗形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夏天戴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圆筒形的呢绒帽,春天和秋天戴碗形的布帽。

①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长大后,一年四季戴的帽子有什么不同?

②师生交流:夏天戴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圆筒形的呢绒帽,春天和秋天戴碗形的布帽。

③教师追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④师生交流:这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孩子们长大了,他们的愿望也变成了现实,漂亮的舒服的帽子已经形成潮流。

5.教师提出问题:后来人们还喜欢方帽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17

(1)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交流,填写表格中的内容。(出示课件18

(2)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顾客,会选择哪个帽子店?说说理由。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新帽子店,因为新帽子店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

6.教师提出问题:顾客们是怎么选择的呢?

(1)交流句子(出示课件19:顾客们在方帽子店门前站一会儿,又到新帽子店门前站一会儿,不知道买哪一种好。他们在两家的橱窗前看了好久,最后还是进了新帽子店。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看了好久”说明经历一番思想斗争。

预设2:“进了新帽子店”可以看出他们选择了新帽子店。

(3)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旧事物一定会被新事物代替。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牢牢抓住“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这一基本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次次的讨论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接下俩的复述做好准备。)

五、总结,复述意想不到之处

1.交流句子(出示课件20: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1)教师提出问题:知道“古董”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古董”指的是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古董在这里指不再有人使用的东西。

预设2:古董在这里指过时的东西。

2.教师追问(出示课件21:想一想:方形帽后来为什么被圆形帽给淘汰了?

师生交流:圆形帽顺应时代变化,符合人们要求,戴着舒服,还漂亮;方形帽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既不舒服,也不好看,到最后只能被淘汰。教师板书:方帽子  一成不变  淘汰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2:故事中我们读到了许多“意想不到”,和小组的伙伴们说说哪一部分内容是你最想不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3:小组交流,说说哪一部分内容是最想不到的?

(2)学生活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预设1:没想到这家店只卖方帽子的原因是认为方帽子才是好帽子。

预设2:没想到方帽子戴着不舒服,大人们还坚持戴着,不改变。

预设3:没想到方帽子店主的儿子不喜欢方帽子,和爸爸对着干。

预设4: 没想到原来那么坚持拥护方帽子的大人最终选择了新帽子。

(3)教师出示要求:(出示课件24读一读,找一找,让你最想不到的内容分别在哪些自然段,先填写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

(设计意图:借助25课学习的借助表格复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到本课的复述中,学以致用。)

(4)教师引导(出示课件25复述“大人们戴着帽子不舒服,却又不改变的”时,可以抓住人物的想法和语言。

预设1:大人们:“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

预设2:孩子们想: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

  (5)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出示课件26评价标准:1.是否按顺序将内容表达完整,语句是否连贯。2.是否声音响亮,语态大方。

4.结构梳理出示课件27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铺垫,此时的复述就轻松多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8

《方帽子店》讲的是一家方帽子店,卖的全是不舒服的方帽子,后来孩子们想办法创造出的各式各样既舒服又漂亮的帽子,逐渐替代了方帽子,方帽子变成了古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教师板书:各式各样的帽子  根据顾客需求变化  火热  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9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在收集资料和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七、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0-3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方帽子店》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直到有一天人们觉得方形的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于是人们尝试着做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人们逐渐的进入新帽子店,方帽子店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解决生字词,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自主交流哪部分内容是让人“最意想不到的”。让学生在自读思考中明白事理。最后进行方法迁移,练习复述。通过借助25课的表格法进行复述,不但让学生对新知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复述的一种方法程序结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

教学中只有真正地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的教学还应加强以生为本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读中感悟”,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注意让学生适时地进行拓展训练,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继续阅读“三年级 下次 第八单元 第26课 《方帽子店》”

三年级 下册 第八单元 第25课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教案预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言运用:理解故事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复述故事。

思维能力:默读课文,能从文中提取有关顾客要求和裁缝反应的信息,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审美创造:感知想象的趣味性,激发想象的兴趣。

【课前解析】  

关注课后:本课教学可以以课后表格作为抓手,贯穿教学始终。首先在自学生字、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厘清层次。然后梳理故事内容,将提取到的主要信息填写到表格中。接着对表格信息进行交流,引出对话学习,指导分角色朗读。最后,借助表格尝试复述故事。

关注复述:本课是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首次学习复述故事,要求不宜过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要求,在理清顺序、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的表把故事讲清楚,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描写顾客和裁缝神态动作的语句,以及双方的对话语气,把故事讲得具体一些,这一层级的目标,如果有的学生达不到,可以在后面的几课中继续练习。

关注语言:课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另外本课语言表现力很强,体现了顾客“急”和裁缝“慢”的性格特点。如“噌的一下子跳起来”“夹起布料就要走”等,都表现出了顾客的急不可耐。而裁缝的话却慢慢悠悠,而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很有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箱、夸”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缝、夹”,会写“性、卷”等12个字,会写“性子、布料”等15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默读课文,能从文中提取有关顾客要求和裁缝表现的信息,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顾客和裁缝对话时的语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箱、夸”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缝、夹”,会写“性、卷”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顺序,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如果你铅笔快用完了,你会选择……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教师小结过渡:当急性子遇到慢性子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书空: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例导入,贴近生活,让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对题目的多元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出示课件5)出示词语:箱子  夸奖  歪头  承认  袖子  衬衫   负责  泄气  手艺

教师组织读词语:学生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4.(出示课件6)学习多音字“缝”。

预设:当它表示“双层的(衣被等)”时,读“jiā”例如:夹袄、夹被;当它表示“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受钳而不动。”时,读“jiá”可以组词为:夹菜、文件夹。

5.(出示课件7)学习多音字“夹”。

预设:当它表示“用针线将原来不在一起或开了口儿的东西连上”时,读“fénɡ”例如:裁缝、缝纫;当它表示“接合的地方”时,读“fènɡ”可以组词为:缝隙、裂缝。

6.(出示课件8)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识字小游戏:走迷宫。

7.学生活动:集体交流。圈画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

预设(出示课件9):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故事发生在冬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

教师小结: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顺序,进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 初步认识急性子和慢性子

(一)合作探究第一组对话,指导分角色朗读。

1.(出示课件10)教师出示要求:分角色朗读第1-13自然段,想想:

(1)第一天急性子顾客提出了什么要求?慢性子裁缝是怎样应对的?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急性子顾客的哪些性格特点?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教师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1):第一天急性子顾客提出了什么要求?慢性子裁缝是怎样应对的?

4.学生交流汇报

关注语言描写

(1)顾客的“急”

交流句子:我想做件棉袄。……请问师傅,您准备让我什么时候来取衣服——秋天?夏天?春天?

师生交流:连续追问,体现出顾客的迫不及待。

(2)裁缝的“慢”

交流句子:明年冬天。

(3)(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问题:自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和标点,感受顾客性子急。

(4)教师提出问题:从哪里看出顾客是个急性子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我已经跑了三家裁缝店了。

预设2:我可等不及。

预设3:秋天?夏天?春天?……

师生交流:从“才”“耐心”“最早”以及第二自然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号和一个省略号,三个季节一次比一次急,而且省略号省略了时间,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急性子的急切心情。

(5)教师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急性子顾客的“急”脾气。

(6)(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裁缝的回答分为两个自然段。

师生交流:短短一句话分两次说,可见裁缝是慢性子。

(二)出示课件14)教师出示要求:按照第2-4自然段的学习步骤,小组合作学习第5-13自然段。(1)从对话中知道了什么信息?(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性格特点?

学生合作学习,并思考相关问题。

1.(出示课件15)教师提出问题:第一天急性子顾客的哪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关注动作描写

2.交流句子: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1)师生交流:“这么慢啊!”可见他的抱怨。“噌的一下子跳起来”是对急性子顾客的动作描写,这里“噌”运用了拟声词,形象地写出了急性子顾客跳起来的声音,使人如临其境。可见急性子顾客根本没有耐心等到明年冬天,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顾客性子很急。

(2)教师引导朗读:想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顾客的急于求成呢?

教师板书:急于求成

预设:“噌的一下”重读,抓住“这么慢啊!”重读、快读。读好感叹号。

3.(出示课件16)交流句子:“那就算啦,我还是去找刚才的师傅吧。”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

  (1) 师生交流:从“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的动作描写中可以体会到顾客容易激动,做事性子很急。

(2)教师指名生做动作读一读,接着在体会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男女生对读。

4.(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问题:面对急性子的顾客,慢性子裁缝是什么反应呢?

(1)交流句子:可是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都会笑话您的。我呢,决不会让人笑话您。大家还会围着您直夸奖,甚至美慕您呢。

(2)师生交流:由此可见裁缝慢条斯理,他在说服顾客。

教师板书:慢条斯理

5.(出示课件18)教师追问:读懂了裁缝的话中之意,你觉得裁缝如何?

预设1:裁缝很聪明。他了解顾客的特点,所以指出顾客找其他裁缝做衣服的话会被人笑话。

预设2:裁缝说话很有技巧。用“人家笑话您”“我决不会笑话您”这两种结果来作比较,目的让顾客知道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6.(出示课件19)教师出示要求:根据第一天两人的反应,填写下表。

预设:

8.(出示课件20)教师出示要求:借助表格,复述课文第5-13自然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加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21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指导“性、衬、衫”是左右结构的字,“卷、货、算、夸、务、负、责、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夹”是独体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卷、夹、衫、责”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22-25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巩固生字词。)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默读课文,能从文中提取有关顾客要求和裁缝反应的信息,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3.能够展开想象,进行故事创编。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新课

教师导入:出示课件28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知道了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在第一天的表现。这件棉袄做成了吗?我们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关注对话,了解性格

1.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29分角色朗读14-16自然段,想一想:

(1)第二天急性子顾客有什么要求?

(2)慢性子裁缝是怎样应对的?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预设出示课件30:急性子顾客—等到明年冬天,时间实在太长啦。把我那棉袄里的棉花拽掉,改成夹袄,让我提前在秋天就能穿上合时的新衣服吧。顾客的要求是改成夹袄,在秋天就能穿上。慢性子裁缝—不要棉花了,行啊。为您服务,没说的!从容应对。

3.出示课件3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17-19自然段,想一想:(1)第三天急性子顾客有什么要求?(2)慢性子裁缝是怎样应对的?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出示课件32: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改成夏天能穿的短袖衬衫吧!

慢性子裁缝的应对:好办得很,没问题。

4.出示课件33教师提出问题:分角色朗读剩下的自然段,想一想:第四天急性子顾客有什么要求?慢性子裁缝是怎样应对的?  

(1)出示课件34、35学生分角色朗读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对话,思考相关问题。

(2)师生交流:出示课件34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改成春装。慢性子裁缝的应对:先是劝急性子顾客不要加袖子,后来直接和急性子顾客说还没有开始裁料呢。

教师小结:这可真是一位慢性子裁缝啊!

5.出示课件36教师提出问题:“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此时这位顾客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什么?你居然连料子还没有裁!那你还给我说剪袖子接袖子干嘛?

预设2:照你这样我什么时候才能穿上新衣服啊?我再也不要在你这做衣服了!

6.教师读旁白,不同性子的学生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的体会。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是详细复述的前提和基础。从合作探究到自我探究,由扶到放,关注对话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分角色朗读中国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

三、详细复述,评价性格

1.出示课件37教师出示要求:综合全文,填一填,说一说。

(1)师生交流,完成表格。

(2)学生活动: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复述故事。

(3)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由读到述再到评,使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存储、内化、整理、表达的过程,采用同伴合作的方式,既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出示课件38教师提出问题:说一说:顾客和裁缝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1:急性子顾客性子急躁,不切实际地讲求速度和效率。

预设2:慢性子裁缝性子散漫,做事迟钝缓慢。

    3.教师总结: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性格各有优点和缺点。急性子的人直率但较急躁,行动迅速但考虑问题不够周密;慢性子的人沉稳但显得有些拖拉,考虑问题比较周详但效率不高。如果我们能分清轻重缓急,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把事情办好,那就是最好的。

设计意图:在阅读理解、详细复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和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在生活情境中对不同性格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准确认识性格,扬长避短,自我完善。)

四、拓展延伸,创意复述

1.出示课件39教师提出问题:说一说: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预设: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裁缝肯定没几天就把衣服做好了。可是顾客这时候正好出远门,也没告诉裁缝。裁缝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顾客来取衣服,于是反过来天天去找顾客给他送衣服,可他就是不在,真是急死裁缝了。最后裁缝终于见到顾客了,说:“衣服早就做好了,你怎么就是不来取呢?”顾客说:“着什么急啊,这衣服冬天才能穿,这么早取回家做什么,你要知道,我可是个慢性子啊。”

    2.出示课件40教师提出问题: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更多的思考。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 我们做事不应该像他们那么慢和那么急。学习也是一样的,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制力、控制自己急躁的脾气,多分析、细思考。

预设2: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轻重缓急”安排每一项学习内容。

    3.出示课件41教师过渡:这个故事多么有趣呀,你能回家后给家长讲讲吗,只有会复述了,才能讲给家长听。

教师指导交流分享:复述课文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按顺序复述,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些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在复述对话类课文时,可以用转述,转述要变换人称。

学生活动:组内练习复述。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进行拓展训练,学习运用语言,巩固复述技能。模仿文本,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创意复述,提升复述技能。)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2

本文写的是一位急性子(顾客)到一位慢性子(裁缝)店里做衣服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他俩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也不能(拖拉)。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3、44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你大我小》

七、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5、46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7寻找小伙伴一起把这个小故事表演给大家看吧!

板书设计

 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慢性子裁缝    慢条斯理

急性子顾客    急于求成

教学反思

课文以故事主要人物作为题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急性子顾客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衣服,4天内不断地变换要求;慢性子裁缝却没有一点儿不耐烦,始终不慌不忙地回应。整个故事妙趣横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教学时,首先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试着按顺序大概说说故事内容。接着依托表格,提取相关信息。指导根据时间变化,找到顾客每天不断变化要求的句子,提取关键信息,简单明了地填入表格。然后还要关注裁缝的反应,提醒学生要简洁地概括。这样一来,对文章的内容就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本文的故事是在顾客和裁缝的对话中展开的,因此重点就在于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我重点引领了第一天顾客的话,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急性子顾客的语言、动作来体会当时焦急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接着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自主体味后三天急性子顾客的表现,从语言中揣摩人物的特点。然后集中学习慢性子裁缝的话,通过关键词句,层层递进,感知他的慢条斯理,人物特点通过朗读再次体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所以最后,根据表格进行故事复述,既再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又达到了内化课文语言、学习表达的作用。

继续阅读“三年级 下册 第八单元 第25课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三年级 下册 第八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是 “童话故事”,全单元主要包括《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和《枣核》四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故事,复述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读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学生要填写表格,根据表格复述故事更容易。复述《方帽子店》时,可以真正戴着帽子,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下记忆会更深。《漏》课后有示意图,借助文字提示来复述故事会轻而易举。《枣核》讲了一个让人开心和振奋的故事,复述时要抓住不同人的性格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提示或者联系课文内容复述故事。

    (2)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本单元安排了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要求我们选一种动物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3.单元教学建议: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复述故事。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本课介绍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的故事,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复述故事。  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过程,复述故事。
26.《方帽子店》本课介绍了方帽子店被淘汰的过程,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1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27.《漏》本课介绍了贼和老虎偷驴不成,反而被“漏”吓坏了的故事。重点是默读课文,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2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2.默读课文,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28.《枣核》本课介绍了枣核机智勇敢的故事,重点是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复述故事。
口语交际本次活动以“趣味故事会”为内容,重点是提高学生讲故事的水平和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11.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2.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记住主要内容。
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这样想象真有趣”,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要写出故事的趣味性、奇特性。 21.启迪学生展开大胆、丰富、奇异的想象。2.指导学生写出故事的趣味性、奇特之处。
语文园地本次学习园地主要交流了复述故事的方法,借助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形声字来学习形旁表义功能,学习拟声词组的修饰作用,了解带有反义词的并列关系的词组,学会转述别人的话,学习理解了古诗《大林寺桃花》。重点要学会用连续的动词写手工活动和围绕一个意思把段落写清楚。   21.采用多种形式来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2.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学会转述别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