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审美创造:抓住古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重点)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会写“赠、盖”等7个字。

2.知道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3)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秋天的图片。

2.教师揭题: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3.(出示课件4)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三首古诗。

过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

1.(出示课件5)教师板书诗题。(板书:赠刘景文)

2.(出示课件6)了解诗人苏轼。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出示课件7)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3)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时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出示课件8)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结合注释了解诗题中的“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是指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无擎雨盖”与“荷尽”意思相同。

③课件出示开败的菊花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菊残”。出示傲霜斗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傲霜枝”,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

④查阅字典了解“犹”是还,尚且的意思。

⑤(出示课件9)引导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连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出示课件10、11)教师相机展示“秋日荷尽图”“菊残傲霜图”。

⑦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诗都在写景。(板书:写景:荷尽、菊残)

(2)交流“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引导学生结合字面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橙黄橘绿”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②(出示课件12、13)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教师相机展示“橙黄橘绿图”。

③引导学生发现后两句诗是在议景。(板书:议景:橙黄橘绿时)

(3)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4)

教师引导:如何理解“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预设: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板书:勉励)

6.背诵古诗。(出示课件15)

三、指导书写(出示课件16)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7)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18)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表达了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9)

推荐学生朗读孟浩然《宿建德江》。 

五、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0)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1)

(1)背诵并默写古诗《赠刘景文》。 

(2)预习《山行》《夜书所见》。

板书设计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6个字。

2.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出示课件23)

1.教师提问: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借助插图、结合注释、查阅字典、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回顾《赠刘景文》为我们呈现了三幅画面:“秋日荷尽图”“菊残傲霜图”“橙黄橘绿图”。

二、迁移方法,学习《山行》

1.(出示课件24)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迁移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山行》。教师板书诗题。(板书:山行)

2.(出示课件25)了解诗人杜牧。

3.读好古诗,读出节奏。(出示课件26)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出示课件27)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中行走”。

(2)交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寒山”的意思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山——借助注释)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斜”的意思是山间小路弯弯曲曲。(板书:斜——联系生活)

③(出示课件28)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

(3)交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坐”的意思是因为。(板书:坐——借助注释)

②查阅字典了解“于”的意思是比。(板书:于——查阅字典)

(出示课件29)课件展示霜叶与二月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的景色。

③(出示课件30)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

(4)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合作探究。(出示课件31)

教师引导: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内讨论。

预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板书: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指导书写,概括主题

1.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山行》中的生字。(出示课件32、33)

(1)教师提示要点。

(2)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4)

《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深秋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美好思想情感。

四、迁移方法,学习《夜书所见》

1.(出示课件35)接下来我们迁移运用学习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教师板书诗题。(板书:夜书所见)

2.(出示课件36)了解诗人叶绍翁。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出示课件37)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3)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出示课件38)

(1)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夜书所见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就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借助注释了解“萧萧”在这里形容风吹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客”说明诗人身在异乡。(板书:梧桐叶、秋风)

②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39)这两句诗是写景,其中“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客情”即游子的思乡之情。可见诗人是触景生情。(板书:孤寂)

③(出示课件40)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借助注释了解“挑促织”及“篱落”的意思。(出示课件41)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挑”。

②(出示课件42)课件出示“促织”“篱落”“一灯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板书:挑促织、一灯明)

④(出示课件43)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由悲到喜的变化:第一句中的“寒”尽显寒冷凄凉之意,转到第三句中的“挑促织”,则是一派温馨快乐。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板书:追忆、留恋)

5.合作探究:(出示课件44)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小组讨论。预设: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板书:思念家乡)

五、指导书写(出示课件4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46)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7)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见闻感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8)

引导学生朗读杜牧的《秋夕》。

七、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9-50)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1)

(1)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段、诗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方法,我实行了分步走策略。在《赠刘景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扶”的方,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习《山行》和《夜书所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学生在恰当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继续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语言运用: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思维能力: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审美创造:学习袁枚的古诗《所见》,充满儿童情趣。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这个语文园地共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板块是通过读读、抄抄一些课文中出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句子;学会积累;“词句段运用”分别出示了成语、句子、短语,学会认读词句,积累语言,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日积月累”部分学习袁枚的古诗《所见》,充满儿童情趣,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和积累诗句。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

3.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4.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5.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

2.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教学难点】

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

出示课件2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出示课件3

提问:遇到有新鲜感的语句时,你该怎么做呢?出示课件4、5

2.读句子,明出处。出示课件6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板块中的两个例句,学生练读。

(2)指名学生读第一个例句。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引导发现这句话出自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

(3)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个例句。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教师适当说明: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和《花的学校》语言风格相近。指导读准“更夫”的“更”。

3.引导学生交流:这两个例句哪些地方有新鲜感?出示课件78

4.出示课件9让学生抄写积累这两个例句。教师再次提示:遇到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要多读几遍,摘抄积累。(板书:新鲜感的词句)

5.引导学生交流课内有新鲜感的句子。出示课件10-12

6.引导学生拓展交流课外有新鲜感的句子。出示课件13、14

设计意图:“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课内外阅读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并培养主动积累的意识,逐渐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2题

1.出示课件15请学生尝试朗读“词句段运用”板块第2题中的句子,思考: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板书:句子)

(1)出示课件16明确朗读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句子。

(3)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课文时是如何把这些句子读好的。

(4)出示课件17-19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情,点拨朗读重音的方法。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0:请学生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试着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

2.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3.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1题

1.多种形式读成语。

(1)出示课件21进入妙趣横生成语堂,教师示范读成语:披头散发。

(2)出示课件22出示成语。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读成语,运用多种形式读成语。出示课件23

2.交流成语特点,并分类整理。

(1)出示课件24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八个成语读正确,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预设:这些都是描写人物的成语。(板书:成语)

(2)引导学生先和同桌交流这两组成语的特点,然后全班交流,注意把同类的信息进行梳理。比如:

出示课件25特点1:这8个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名称,都和人有关。

出示课件26特点2:第一行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第二行成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

(3)出示课件27引导学生对这八个成语分类整理。

(4)出示课件28设置“选词填空”,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

3.出示课件29学生交流自己在平时阅读时积累的类似成语。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课件30举行“中国诗词大会”。

出示课件31活动一:请接出诗句的后两句。

出示课件32活动二:根据画作线索猜出一联诗。

2.出示课件33了解诗人:袁枚。

3.学习《所见》。(板书:《所见》五言绝句)

(1)出示课件34请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重点关注“牧、振、樾”的读音。

(2)出示课件35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推测“振林樾”“欲”“鸣”“立”等字词的意思。

(3)出示课件36、37想象画面,了解古诗大意。

①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②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如“牧童骑黄牛”“牧童唱歌”“牧童听到蝉鸣”“牧童想要捕蝉”等。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预设: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4)出示课件38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牧童的悠闲自在、机智聪明、活泼可爱,借助插图,想象画面来背诵古诗。

(5)出示课件39有节奏地再次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学习“词句段运用”第3题

1.出示课件40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2.出示课件4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兴趣小组名字的特点。(板书:兴趣小组)

出示课件42预设:一方面要包括该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有个性。

3.出示课件43引导学生给我们的兴趣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新鲜感的词句

句子  成语

《所见》五言绝句

兴趣小组

教学反思

在本次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如,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收获,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练读体会例句的新鲜感,进而让学生对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交流和积累,培养了学生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继续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写出合格的作文。学生要认真听从指导,领会写作的“窍门”,相信“我能行”;老师要鼓励学生,做一次充足而精心的指导,并“高评”学生的写作成果,无论学生第一次写得怎样。

语言运用:老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以及新鲜感的词句给人带来的表达和阅读愉悦的感受。

思维能力: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思维活动,体现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异(创新)思维的深度交织。本次习作要引导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在创新中体现自己写作独特的“新鲜感”。

审美创造: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项美的创造,体现在书写美观、段落篇幅之美、语言运用之美等等方面。要努力让学生在第一次写作中表现“作文之美”。

【课前解析】

本单元习作的话题是“猜猜他是谁”,这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次习作练习。

教材第一部分,以轻松的口吻介绍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先提出做一个游戏活动的建议,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感;然后提出选择一个同学来写一写的要求。

教材第二部分,用图示的方式,分别从外貌、性格、品质、爱好4个角度提供了介绍同学的范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知道可以怎么写。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习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写出同学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要求不高,只要一两点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开头要空两格,是提示学生要注意基本的格式。写后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形式进行交流,减少了习作任务的严肃性,是学生展示自我、完善习作的过程,也是分享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这种评改方式也将在本套教材后续的习作中多次出现。

教学目标

1.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重难点)

2.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评改略)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引入话题

1.玩“你说我猜”的游戏。(出示课件3-6)

2.引入习作话题,教师适时板书课题。(板书:猜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感,让学生在“猜人物”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 解读教材,明确习作内容

1.阅读习作要素,了解写作重点。出示课件7

2.阅读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出示课件8-10

3.(出示课件11总结梳理,明确本次习作内容重点。

(1)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同学来写,只能写一个人。(2)不能写出这个同学的名字或在班里的职位。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教材,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三、拓展思路,指导选材技巧

1.引导学生结合范例拓宽选材。

我们跟同学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要怎样写,才能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呢?(出示课件12)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提示,指名读。(出示课件13)

引导分析第一个范例介绍的是人的头发,属于外貌描写,适时提示人物的外貌还包括眼睛、嘴巴、身材等。第二个范例介绍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适时提示胆小、爱哭、易生气等,都是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三个范例是关于人物品质的,适时提示人物的品质还有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等。第四个范例说的是人物的爱好,适时提示唱歌、跳舞、弹琴、画画等都是人物的爱好。

教师小结:除了上面这些,我们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习惯、特长等。下面我们一起画一个思维导图,总结一下吧! (出示课件14)

师生互动,完成思维导图。

2.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同学。(出示课件15、16)

四、研读片段,学习写作方法

具体该如何介绍“他”呢?下面我们一起跟着课本学一学写作方法吧。

1.研读课文片段,学习写作技巧。

第一步:抓住外貌最有特点之处来写(板书:外貌最有特点之处)

引导学生看看《我的老师》是怎么描写人物的。(出示课件17)

提问:这段话抓住老师什么外貌特点来写的?

预设:作者抓住老师“右嘴角边”的“黑痣”,把老师外貌上的特点写了出来,使人印象深刻。

点拨:每个人的外貌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有的同学胖,有的同学像根竹竿;有的同学皮肤白,有的同学可能像个小黑人;有的同学眼睛大,有的同学一笑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我们要选择同学身上特别的一两点写,不要面面俱到。

第二步,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特点。(出示课件18)

明确:有时候单凭外貌还不能猜出这个人是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描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爱好等,让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板书:具体事例   兴趣爱好)

我们来看一看《不懂就要问》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表现了孙中山的什么特点?

(出示课件19)预设:勤学好问

追问:这段话通过写什么事情突出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特点?

预设:作者写孙中山不怕挨打而敢于向老师问问题的事例,写出他勤学好问的特点。

2.借助片段学技法。

一起去看看学习小伙伴写的片段吧,边读边分析小伙伴们运用了哪些技法。(出示课件20、21)

预设:(1)小作者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对个头、发型、脸蛋儿、眼睛、服饰进行细致刻画,让人印象深刻。

(2)“圆盘一样的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他的脸蛋儿特点突出,生动形象。

(3)“常穿一身红色的印有奥特曼的衣服和一双蓝色的有奥特曼形象的运动鞋”重点描写他常穿奥特曼服饰的典型外貌,很容易让人猜出他是谁。

(4)“他爱下围棋,是围棋兴趣小组的‘常胜将军’”除了外貌,还抓住同学特别的爱好来突出特点。

教师总结:作者抓住了他外貌、爱好上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物的特点描写得一清二楚。告诉大家一个写好外貌的小窍门:抓住重点、按照顺序、加入修饰词,会使描写的人物生动形象、特点突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范例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通过对学习小伙伴所写的片段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明确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的写作技巧。)

五、佳作欣赏,学习写作技巧出示课件22-24

小作者是怎样介绍他的小伙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习作例文,边读边思考例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预设1:开篇介绍了这个人的特点之一——个子小小的,而且有一个外号。

预设2:第2自然段介绍了该同学的外貌特征,也解释了外号的由来,语言形象生动。

预设3:第4自然段采用语言、动作描写,体现出这个同学的幽默、可爱,点出了他的性格特点——爱搞笑。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5:这篇习作抓住外貌最有特点之处,通过小主人公最特别的“眼睛”描写外貌,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使人印象深刻。另外习作借助事例突出性格,借助在雨天帮助老奶奶推车,在体育课上跳舞两件具体事例,表现了小主人公乐于助人、开朗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小伙伴的佳作,旨在让学生参考与借鉴,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习作。)

六、巧拟题目,学列提纲

1.自主交流拟题方法。

教师提问:你打算用什么题目来介绍你的小伙伴呢?出示课件26、27

预设1:可以直接用习作题目,例如:《猜猜他是谁》。

预设2:用人物的特点拟题。例如:《可爱的小“书虫”》《我们班的“开心果”》。

预设3:用人物的昵称拟题。例如《“精灵鼠小弟”》《围棋“常胜将军”》

2.依照范例,学习写作提纲。

引导学生选择一到两点来介绍一个同学,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明确本次习作提纲要求:描述一个人让同学猜测他是谁。

展示两个提纲范例。(出示课件28、29)

学生自主列写作提纲,教师巡视指导。出示课件30

七、积累素材,动笔练写

1.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出示课件31-34)

2.学生欣赏此类文章常见的开头结尾。(出示课件35-38)

3.学生动笔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猜猜他是谁

外貌最有特点之处   具体事例   兴趣爱好

教学反思

三年级习作,要求从之前的写一段话过渡到写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巨大转折,习作的指导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跨越。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简单的游戏“猜猜他是谁”。我还引导孩子们探讨怎样抓住人物突出的外貌特点描写人物。对于外貌的描述,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就有尝试,但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人物形象描述得生动,具体,用上平时收集的词语,以及学过的修辞方法。

继续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讲述了大青树下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句子,产生民族团结的自豪感。  2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2.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花的学校本课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  21.多元认字。2.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3 *不懂就要问本文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提示,自己阅读,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会和同学交流。2.多元识字。
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是以“我的暑假生活”为交际内容。重点是选择别人感兴趣的内容讲清楚。  11.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重点讲述。2.恰当使用图片和实物。 
习作本次习作以《猜猜他是谁》为题目,重点是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去写。 1抓住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写。注意习作格式:开头空两格。
语文园地本次学习园地主要内容是学会积累词句,学习成语,练习感情朗读,创造名字,理解积累古诗《所见》。重点是积累词句、成语、古诗,会感情朗读,给兴趣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   11.学会积累好词好句。2.合作探究法给兴趣小组起名字,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不懂就要问》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孙中山的勤奋好学的品质,学习“不懂就要问”的精神。

语言运用:发现略读课文的特点,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运用说清起因、经过、结果及借助插图的叙述方法,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通过质疑提问、合作学习等方式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审美创造: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并积累。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课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主动思考、提问和交流,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

关注结构:课文结构清晰,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围绕“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个关键句,揭示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关注语言: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习生活。如“私塾”“戒尺”“挨打”,以及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如“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几个词语学生可能感觉陌生,可适当补充时代背景予以理解。其中孙中山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重点)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3)展示孙中山人物介绍。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学习的故事!

二、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出示课件4)

1.教师板书课题,(板书:3* 不懂就要问)学生齐读课题。

2.聚焦课题中的“*”,引出略读课文。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的两个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4.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后泡泡中的提示了解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1)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略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字词,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课件5)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生字新词。(出示课件6)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教师指导字词读音。

提示:“糊涂”中“涂”读轻声,“糊涂”与“清楚”是反义词。

(3)学习多音字“背、圈”。(出示课件7)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8)

3.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课件9)请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两幅插图,发现插图对应了故事的哪些内容,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也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

(2)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出示课件10)

①学生自主划分课文层次。

②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说故事内容。(出示课件11)

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课件12)请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

2.集体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如“私塾、先生”这两个词语,学生觉得很陌生,平时没有接触过,引导其先读准音,再借助课文插图或教师补充讲解了解意思。(出示课件13)“先生”相当于现在的老师。“私塾”指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书先生,没有规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预设2:如“咿咿呀呀”“唱歌”,学生觉得这样的读书方式很特别,读起来觉得很新鲜。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在前两篇课文里学习到的方法,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使学生通过训练,更扎实地领悟如何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何积累运用,为学生将来的习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五、结合词句,交流看法,理解道理

(一)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1.(出示课件14)请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情形,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展开交流。

预设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是对孙中山的心理描写,可见孙中山乐于思考,令人佩服。

预设2:“壮着胆子站起来”可见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2.(出示课件15)请学生默读第3-6自然段,思考: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前后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展开交流,抓住“摇头晃脑、鸦雀无声”,想象同学们突然间“吓呆了”的表情,想象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先生从“拿着戒尺”“厉声”到“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的变化。(出示课件16)

(出示课件17)“戒尺”这个词语学生会觉得陌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有新鲜感,教师应适时让学生了解“戒尺”就是古代私塾老师惩戒学生的木板。

设计意图: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句不断深化阅读的感受。)

六、交流人物精神,迁移学习

1.(出示课件18)默读第8、9自然段,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  勤学好问 善于思考 执着求理)

2.(出示课件19)联系实际,请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怎么做?预设:上网查找资料;查阅工具书……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2.结构梳理。(出示课件20、21)

3.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2)

八、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3、24)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5)

(1)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人物,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发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接着,我紧扣本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点,结合文中泡泡语、课题下方提示语等,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此类文本的训练要素。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生字新词,梳理文章脉络,掌握文章行文顺序,把握文章结构,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内容概括。

继续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不懂就要问》”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花的学校》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课文的想象丰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

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思维能力:关注第一至六自然段中有新鲜感的词语,想象画面。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审美创造: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课是一篇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又没有分行和押韵。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本课重点一是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进而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依恋母亲的思想感情。二是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关注结构:全文共9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先描写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接着想象关了门做功课的花朵们,雨一来就放假了;然后想象他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冲了出来;最后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画面与画面之间衔接紧密,浑然一体。

关注描写:文章语言生动,作者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如描写花朵时,运用一连串动词,把花想象成“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共赴一场花的宴会。

教学目标

1.认识“荒、笛”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荒、笛”等13个字,会写“阵雨、荒原”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重点)

3.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荒、笛”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荒、笛”等13个字,会写“阵雨、荒原”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圈画词语感知课文描写的情景,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3.朗读第1、2自然段,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读好课题,了解作者

1.(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板书:花的学校)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3)引导学生阅读注释和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相关信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出示课件4)

2.学习生字新词,交流评价。(出示课件5)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教师指导词语的读音。

(3)学习多音字“假”。(出示课件6)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7)

3.自读课文,初步把握内容。(出示课件8)

(1)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

(2)交流反馈。

三、学习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品读词句

1.(出示课件9)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圈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说说为什么有新鲜感。

预设1:如“雷云”“风笛”这2个词语,学生觉得跟平时的表达不一样。

(出示课件10)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雷云”“风笛”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

预设2:学生认为“走过荒野”“吹着风笛”有新鲜感,作者把东风当作人来写,生动有趣,写出了东风吹过荒野和竹林时的轻快。

预设3:第2自然段中,如“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学生觉得想象奇特、有新鲜感,写出了花儿的喜悦和无拘无束的自由。(板书:跳舞,狂欢)

3.引导学生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出示课件11)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12)

四、指导书写(出示课件13-15)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出示课件13)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舞”,教师范写。(出示课件14、15)

“舞”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三个横画中第三横最长,四个竖画向中心聚。下半部分宽松舒展(教师相机讲解用字源识字的方法识记“舞”)。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6)

抄写生字3遍。抄写第1、2自然段中有新鲜感的句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3-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把花当作人来写的特点。

2.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样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7、18)

回顾课文描写的画面,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二、学习第3-5自然段,想象画面,品读词句

1.(出示课件19)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圈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说说为什么有新鲜感。

预设: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做功课、游戏、放假等这些词句有新鲜感,因为都充满奇特想象。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感知把花当作人来写的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花孩子们关了门做功课是怎样的心情?放假时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花孩子们关了门做功课的时候,他们是苦闷的,他们迫不及待等着放学,希望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放假时,他们非常开心,不用再担心会因为做不完作业被罚。(板书:上学、做功课、放假)

4.结合课后第三题,学生练笔。

教师启发:雨一来,花孩子们就放假了,如果是清风一吹,如果是蝴蝶一来,如果是……他们又会怎么样呢?请你展开想象,先试着说一说,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出示课件20)

5.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3-5自然段。

迁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6-9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圈画出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说你的体会。(出示课件21)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1)每位组员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2)组长汇总,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阅读体会,准备向全班汇报。

3.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出示课件22)

(1)如小组交流第6自然段中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圈画出的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①引导想象。

结合“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可以想象树枝是在拉着手聊天;从“雷云拍着大手”,可以想象雷云是在鼓掌邀请花孩子们出来玩耍;结合“冲了出来”,可以想象花孩子们迎着风、伴着雨在草地玩耍,可以感受到花孩子们渴望自由。(板书:冲了出来)

②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2)如小组交流第7-9自然段中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圈画出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进一步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①引导想象。

结合“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引导学生想象:花孩子的家在天上,这个家会是怎样的?星星住的地方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总结:花孩子的家像天空一样辽阔、宽敞。

结合“急急忙忙”“扬起手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花孩子为什么那么着急想回家去?花孩子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妈妈看到花孩子又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花孩子们对妈妈很依恋。(板书:急急忙忙 扬起双臂)

②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7-9自然段。

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23)

请你说一说课文描写的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当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平时他们在做功课,雨一来,他们放假,花孩子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他们的家在天空,他们急急忙忙地赶到那儿,对着妈妈扬起胳膊。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4)(板书:活泼 天真 渴望自由)

课堂演练,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8) 

2.推荐学生课下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金色花》《云与波》。(出示课件29)

3.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0)

(1)背诵课文你喜欢的段落。       

(2)抄写生字3遍。抄写第3-9自然段有新鲜感的句子。

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课文的想象丰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

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思维能力:关注第一至六自然段中有新鲜感的词语,想象画面。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审美创造: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课是一篇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又没有分行和押韵。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本课重点一是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进而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依恋母亲的思想感情。二是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关注结构:全文共9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先描写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接着想象关了门做功课的花朵们,雨一来就放假了;然后想象他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冲了出来;最后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画面与画面之间衔接紧密,浑然一体。

关注描写:文章语言生动,作者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如描写花朵时,运用一连串动词,把花想象成“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共赴一场花的宴会。

教学目标

1.认识“荒、笛”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荒、笛”等13个字,会写“阵雨、荒原”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重点)

3.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荒、笛”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荒、笛”等13个字,会写“阵雨、荒原”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圈画词语感知课文描写的情景,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3.朗读第1、2自然段,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读好课题,了解作者

1.(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板书:花的学校)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3)引导学生阅读注释和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相关信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出示课件4)

2.学习生字新词,交流评价。(出示课件5)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教师指导词语的读音。

(3)学习多音字“假”。(出示课件6)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7)

3.自读课文,初步把握内容。(出示课件8)

(1)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

(2)交流反馈。

三、学习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品读词句

1.(出示课件9)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圈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说说为什么有新鲜感。

预设1:如“雷云”“风笛”这2个词语,学生觉得跟平时的表达不一样。

(出示课件10)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雷云”“风笛”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

预设2:学生认为“走过荒野”“吹着风笛”有新鲜感,作者把东风当作人来写,生动有趣,写出了东风吹过荒野和竹林时的轻快。

预设3:第2自然段中,如“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学生觉得想象奇特、有新鲜感,写出了花儿的喜悦和无拘无束的自由。(板书:跳舞,狂欢)

3.引导学生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出示课件11)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12)

四、指导书写(出示课件13-15)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出示课件13)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舞”,教师范写。(出示课件14、15)

“舞”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三个横画中第三横最长,四个竖画向中心聚。下半部分宽松舒展(教师相机讲解用字源识字的方法识记“舞”)。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6)

抄写生字3遍。抄写第1、2自然段中有新鲜感的句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3-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把花当作人来写的特点。

2.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样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7、18)

回顾课文描写的画面,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二、学习第3-5自然段,想象画面,品读词句

1.(出示课件19)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圈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说说为什么有新鲜感。

预设: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做功课、游戏、放假等这些词句有新鲜感,因为都充满奇特想象。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感知把花当作人来写的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花孩子们关了门做功课是怎样的心情?放假时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花孩子们关了门做功课的时候,他们是苦闷的,他们迫不及待等着放学,希望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放假时,他们非常开心,不用再担心会因为做不完作业被罚。(板书:上学、做功课、放假)

4.结合课后第三题,学生练笔。

教师启发:雨一来,花孩子们就放假了,如果是清风一吹,如果是蝴蝶一来,如果是……他们又会怎么样呢?请你展开想象,先试着说一说,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出示课件20)

5.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3-5自然段。

迁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6-9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圈画出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说你的体会。(出示课件21)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1)每位组员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2)组长汇总,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阅读体会,准备向全班汇报。

3.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出示课件22)

(1)如小组交流第6自然段中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圈画出的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①引导想象。

结合“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可以想象树枝是在拉着手聊天;从“雷云拍着大手”,可以想象雷云是在鼓掌邀请花孩子们出来玩耍;结合“冲了出来”,可以想象花孩子们迎着风、伴着雨在草地玩耍,可以感受到花孩子们渴望自由。(板书:冲了出来)

②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2)如小组交流第7-9自然段中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圈画出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进一步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①引导想象。

结合“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引导学生想象:花孩子的家在天上,这个家会是怎样的?星星住的地方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总结:花孩子的家像天空一样辽阔、宽敞。

结合“急急忙忙”“扬起手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花孩子为什么那么着急想回家去?花孩子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妈妈看到花孩子又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花孩子们对妈妈很依恋。(板书:急急忙忙 扬起双臂)

②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7-9自然段。

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23)

请你说一说课文描写的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当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平时他们在做功课,雨一来,他们放假,花孩子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他们的家在天空,他们急急忙忙地赶到那儿,对着妈妈扬起胳膊。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4)(板书:活泼 天真 渴望自由)

课堂演练,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8) 

2.推荐学生课下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金色花》《云与波》。(出示课件29)

3.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0)

(1)背诵课文你喜欢的段落。       

(2)抄写生字3遍。抄写第3-9自然段有新鲜感的句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中描写了花的学校,我设计了很多朗读的环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还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能有较好的感悟。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更喜欢上语文课。

教学反思

文中描写了花的学校,我设计了很多朗读的环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还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能有较好的感悟。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更喜欢上语文课。

继续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花的学校》”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思维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审美创造: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通过对比阅读有新鲜感的词句,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的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关注结构:课文段落分明,层次清晰。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

关注描写: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和“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样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重点、难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重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学习第一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3)导语:过了一个快乐的假期,我们又回到了可爱的学校。谁来和我们分享分享学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所特别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

2.教师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初步把握内容

1.初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4)

2.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出示课件5)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引导学生观察“坪坝”这两个词语的偏旁,并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了解“凤尾竹”。(出示课件6)

(3)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7)

3.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出示课件8)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边朗读边想一想: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交流讨论并整理归纳。

(3)教师引导整理归纳信息:上学路上——多民族,绚丽多彩;上课——安静,小动物们听课;下课——玩耍,小动物们看热闹。

(4)引导学生圈画出学校里特别的景物。

预设:大青树、铜钟、凤尾竹……(板书:特别)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学校的特别之处

1.(出示课件9)小组合作学习第一自然段,先自由朗读,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学校的特别之处。

2.组织学生圈画并交流描写画面的语句,相机指导。

适时结合课后“资料袋”引导学生了解“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几个民族。(出示课件10)

3.师生合作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4.引导学生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板书:上学路上——不同民族  来到学校——绚丽多彩)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出示课件11)

2.重点指导“绒”,教师范写,延伸字源。(出示课件12、13)

“绒”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提的下面,“戈”横短斜钩长。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4-15)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16)

抄写生字3遍。抄写第一自然段“从……从……从……”“向……向……向……”的句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安静、树枝”等8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大青树下的小学在上学路上的特别之处。这节课,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所小学,看看作者在描写上课和下课时又写到了哪些特别之处吧。

二、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学校的特别之处

1.(出示课件18)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试着说一说:这所小学在上课和下课时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组织学生交流想象上课时的画面。(出示课件19)

预设:上课的画面——铜钟敲响了;大家一起认真地朗读课文;两只小猴子躲在窗外听小学生读书。

(1)指导学习相关句子,引导想象,理解内容。(出示课件20)

出示句子。

①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学校的特别之处。

②引导学生关注“不摇了”“不叫了”“好奇地听着”等词语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这样的表达真有新鲜感。

  •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这所小学“上课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我们的学校作对比,填一填吧!(出示课件21)(板书:上课——学习认真 小动物听课)

3.组织学生交流想象下课时的画面。

预设:下课了,小学生们在大青树下跳舞、玩耍。

(1)指导学习相关句子,引导想象,理解内容。(出示课件22)

出示句子。

引导学生想象小鸟、松鼠看到大家玩耍、游戏,赶来看热闹的情景。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这所小学“下课时”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在表格里填一填吧!(出示课件23)(板书:下课——开心玩耍  小动物看热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回归整体,尝试仿说

1.(出示课件24)齐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讨论:这所学校在环境方面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课后第二题)

2.组织学生交流反馈。(出示课件25)

(1)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学校的特别之处。

(2)让学生通过“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这一句,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通过“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体会作者对这所小学深深的热爱。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对比“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的学校”,交流“环境的特别”。(出示课件26)(板书:环境——铜钟  大青树  凤尾竹 白墙)

4.回归整体,一起总结: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何特别之处。(出示课件27)

(1)引导学生按照课文描写的先后顺序说一说:上学路上……上课时……下课时……

(2)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的几个方面来说,如: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学校中的景物;同学们上学的情景。

5.结合课后第三题,练习仿说。(出示课件28)

6.积累词语:(出示课件29)引导学生对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进行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30)主题概括。(板书:友爱团结)

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和友爱,表达了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2.(出示课件31)结构梳理。

、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学生自由阅读《校园交响乐(节选)》,找一找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读一读。(出示课件32、33)

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4、35、36)

3.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7)

(1)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在阅读本上。

(2)观察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是学生积累语言和练习写作的一篇好教材。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边疆小学的校园生活,我设计了很多朗读的环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我还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使学生对课文内容

继续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词与诗的不同,感受古人用文字描绘的江南风景图。

语言运用:能仿照例句,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思维能力:能辨析近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

审美创造: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交流平台”就以配合语文要素,以本单元课文中的三个句子为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优美生动的语句,品味其中的意境。

关注形声字: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识字加油站”安排了三组同偏旁的字,引导学生借助提手旁、绞丝旁、贝字底的意义学习生字和新词,继续巩固对形声字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关于优美生动的语句的阅读体会。

2.能运用偏旁归类的识字方法认识“援、掷”等10个生字。识记“救援、投掷”等9个词语。

3.能辨析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择运用。

4.能仿照例句,写出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5.朗读、背诵《忆江南》,大致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技巧,有效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语文知识的不断累积。

2.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掌握描写动物外形特点的描写方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关于优美生动的语句的阅读体会。

2.能运用偏旁归类的识字方法认识“援、掷”等10个生字。识记“救援、投掷”等9个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出示课件2

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语文园地,学生齐读课题。

二、交流平台熟读精思品佳句

      1.教师提出问题:本单元的课文语言优美生动,你勾画、抄写了哪些优美生动的语句?请读给大家听听。出示课件3

    (1)学生自主寻找优美生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优美生动的语句。

    2.交流交流平台中出示的优美生动的语句。

(1)教师指名学生朗读“交流平台”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出示课件4-6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泡泡中的提示,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小组交流积累的优美语句。

(1)教师提出要求:你还积累了哪些课内或课外的优美生动的语句?小组内交流,将自己的体会表达清楚。出示课件7

    小组内交流积累的课内或课外的优美生动的语句。

(2)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8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预设:作者不仅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燕子优美的外形特点,而且看起来很有节奏感。

出示课件9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预设:碧绿的荷叶一张紧挨着一张,铺满了整个池塘,荷花点缀其间,作者把荷花蓬勃的生命力形象地写了出来。

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0同学们,在平时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优美生动的语句,我们可以通过圈画或者摘抄的形式积累下来。我们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交流优美生动的语句,看看谁积累得多、谁朗读得好。

设计意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学生的描述做到了细致,生动,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读懂了这段文字,当学生能做到带着自己感受读文本的时候,他就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识字加油站分门别类识生字

1.出示“识字加油站”中的三组汉字,学生自主认读。出示课件11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4.归纳整理出示课件12

(1)教师出示生字,并提出问题:读一读这些生字,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以第一行的“援、掷、投、捞”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3)学生自由读生字,并思考相关问题。

(4)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这些都是形声字。

预设2:第一行生字都有提手旁;第二行生字都有绞丝旁;第三行生字都有贝字旁。

    (5)师生交流识字技巧。出示课件13

预设1:“援、掷、投、捞”这4个字的意思都与手部动作有关。

预设2:“纟”本指细丝,所以带“纟”的字多与丝线、纺织等事物或动作有关。

预设3:二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贝”的故事》,认识了很多和“贝”有关的字,知道了带“贝”的字一般与钱有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利用偏旁来识记生字,理解字义,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获取新知识。这样就实现了课堂学习的高效率。)

5.理解词义出示课件14

(1)教师提出要求:用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等方式理解你不懂的词义吧。

(2)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义。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不理解的词语。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词语“投掷、贡献”的意思,并让学生用该词语造句。

预设1:投掷:扔,投。造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

预设2:贡献:①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②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造句:他们为祖国作出了新的贡献。

6.“串串烧”游戏出示课件15

教师提出问题:请你分别写出3个带有提手旁、绞丝旁、贝字底的字,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预设1:扌:打  拍  搬……

预设2:纟: 红  绿  细……

预设3:贝: 贪  货  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拓展提升,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对形声字这一类型的汉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辨析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择运用。

2.能仿照例句,写出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3.朗读、背诵《忆江南》,大致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词句段运用–精挑细选析词句

教师过渡:说话、写作要求用词准确。有的词语别看它俩长得差不多,意思差别也不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两个词语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如果用得不恰当,整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可就差之千里了。

1.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说说括号中的哪个词语用在句子里更合适。出示课件16

学生朗读句子,想一想在特定的语境中用哪个词语更合适。动手查阅一下字典,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2.指名汇报展示自己的选词情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

预设1:“荡漾”多用于形容水波等微微起伏波动,如“微波荡漾、水波荡漾”;“飘荡”多用于形容空中随风飘动或飞扬,如“随风飘荡、香气飘荡”。所以第一句选择“荡漾”。

预设2:出示课件17“轻巧”多用于形容重量小而灵巧或操作轻松灵巧等。如“身形轻巧、精致轻巧”;“轻快”多用于形容不费劲或轻松愉快,如“舞步轻快、轻快的乐曲”。所以第二句选择“轻快”。

预设3:出示课件18“灵巧”多形容灵活而巧妙,如“心灵手巧、手很灵巧”;“灵敏”多用于形容反应快,能对极其细微的刺激迅速反应,如“嗅觉灵敏、感觉灵敏”。所以第三句选择“灵敏”。

3.教师小结:要注意细微之处找差别。第一,意义方面的差别,例如程度轻重不同;范围大小不同。第二,要将这些词语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比较体会。

4.创设新的情景,巩固练习。出示课件19

预设:(1)春风吹拂,杨柳依依,碧波荡漾  飘荡。

(2)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都能听到它轻快的脚步声。

(3)妹妹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是个活泼的孩子。

设计意图: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步骤,即理解词义,对比分析。然后再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巩固。)

词句段运用–由表及里悟方法

1.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的两句话,学生齐读句子。出示课件20

2.教师提出问题:读一读,想想作者是如何把动物的外形特点写出来的。

(1)学生借助表格思考相关问题。出示课件21

(2)师生交流:

教师补充:写燕子和独角仙的外形特点是从颜色、感觉、形状、质感等方面来写。

3.教师出示描写瓢虫和蚂蚱的句子,并提出问题: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两句话,想想作者是抓住什么来写动物的外形特点的。出示课件22

(1)学生读一读句子,并思考相关问题。

(2)师生交流:第一句从颜色、质地方面来写,第二句从颜色、形状方面来写。

4.小练笔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3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描写它的外形特点吧!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试着仿照例句写一写它的外形特点。出示课件24

提示:①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②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两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即可。

(2)教师提问:这段话在描写小白兔时,抓住了它的哪些特点来描写?

预设:这段话写出了小白兔耳朵的形状,眼睛的颜色,身体的颜色和质地。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

(3)学生自主练写,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4)指名学生朗读展示自己的写话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5)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学生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学生要掌握描写动物外形的写作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需要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指导,由具体的文字到抽象的方法是需要一个递进过程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领会写作手法。)

四、日积月累读经典

1.引导学生回顾背诵本单元学过的古诗。

教师过渡:我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看到了春天的身影,也从优美的诗歌中欣赏春天的旋律。同学们,我们一起背一背在第1课学过的古诗。

(1)学生齐背《绝句》《惠崇春江晚景》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词《忆江南》。出示课件25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词与以往学过的唐诗的区别。

预设:这首词每句话的字数不相同,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格式不一样。

教师拓展: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句子有长有短的文学体裁,又叫“长短句”,原来都是配了曲谱能歌唱的。

2.简介作者和背景。出示课件26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他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留下的印象。

3.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27

提示:注意“谙”读ān,“曾”读cénɡ。

4.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词句一:出示课件2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预设1:“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

预设2:这句词的大意是:江南好,这样的风景过去就很熟悉。

词句二:出示课件2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预设1:“蓝”:蓝草,叶子可制青绿染料;“忆”:思念,想念。

预设2:这句词的大意是:太阳升起,江边的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的江水清净明澈,比蓝草还要绿。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怀念起江南?

5.在朗读中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思考:你读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词时,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30

(1)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找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诗人提到的颜色。

预设:景物:江花,江水

预设:颜色:红胜火,绿如蓝。

(2)指导学生按照刚才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的方法,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象。

预设:一轮红日从江面升起,一瞬间,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还要红艳。清澈的江水倒映着两岸的青山,如蓝草一般碧绿碧绿的,美极了。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1再读整首词,想一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与怀念。

6.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出示课件32

7.指名背诵,学生齐背。

教师指导背诵: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经典作品需要反复诵读,因此,这一板块的学习离不开读,学生在读中才能领会意思,感受经典之美。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

五、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3

    教师布置作业:1.完善描写小动物外形的片段,并读给你的家人或小伙伴听。2.背诵《忆江南》。

教学反思

本次“语文园地”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一学习“一边想象一边读”的朗读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句,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来安排内容。这一学习重点始终贯穿着阅读教学过程,又通过“语文园地”再次集中呈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回顾延伸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认知的内化。在本次“语文园地”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单元学习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读、写等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进一步丰富单元学习认知,实现写作方法的内化,从而更有效实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都是课文中的优美生动的句子,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教师总结“边想象画面边读书”的朗读方法,用这种想象下面两句话所展现的画面,进而延伸到本单元优美语句的分享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语句优美的意境。

 “词句段运用”中要学生照样子仿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要达到这目标,前提是充分把握例句的写作特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剥丝抽茧寻找特点,然后层层推进总结方法,到最后尝试写作。教师的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法由扶到放,学生有法可依,也学得轻松。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继续阅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优美生动的语言装饰习作。

语言运用:能用上修辞手法,加上自己的感受介绍植物。

思维能力:抓住特点有顺序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审美创造:感受植物朋友的美好,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解析】  

关注习作话题:本次习作的话题是“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并借助记录卡,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

关注记录卡:教材以桃花为例呈现了一份记录卡。该记录卡采用图配文的方式,提示观察和记录的要点,意在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引导学生抓住植物的样子、颜色、气味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观察并记录。

教学目标

1.观察一种植物,做简单的记录卡。

2.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通过观察与描写植物,受到美的熏陶,表达出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一种植物,做简单的记录卡。

2.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片,这些是什么植物?你喜欢哪一个?(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植物)出示课件2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喜欢的植物,教师相机出示该植物及该植物的记录卡。出示课件3-6

教师小结:同学们,世界因为有了这样的植物才变得生机勃勃。所以我们要爱护植物,珍惜植物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2.出示习作话题:

教师过渡:今天就把你的植物朋友介绍给大家,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它、认识它。

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我的植物朋友,学生齐读课题。出示课件7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让学生去观察植物,再出示记录卡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为下面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会审题,读懂题意出示课件8

1.出示课文内容,指导审题。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看到这两段话,读一读,这两段告诉我们本次习作的写作对象是谁?出示课件9

预设:从“春天到了,到处都生机物勃。”这句话我知道了本次的写作对象是:春天的植物。

教师过渡:要介绍春天的植物,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它有所了解。要想了解一种植物,认真观察是不二法宝,你们会观察它的哪些方面呢?我们来看看习作中的“桃花记录卡”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教师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记录卡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出示课件10

预设1:植物图片

预设2:可以观察到的项目

教师追问:还可以再加什么项目?出示课件11

预设:触感、味道

2.交流春天的植物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说春天的植物都有哪些呢?出示课件12

预设:梅花、迎春花、虞美人、樱花等出示课件13-17

三、完善记录卡,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春天的植物有很多,它们生机勃勃、色彩斑斓。下面我们就学着“桃花记录卡”的样子,也给我们的植物朋友制作记录卡吧!出示课件18

1.学写记录卡

教师提出要求:观察“迎春花、玫瑰花、虞美人、樱花”这四种植物,给它们制作记录卡吧!出示课件19

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给“迎春花、玫瑰花、虞美人、樱花”这四种植物制作记录卡。

学生汇报:预设:出示课件20-2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明确如何写植物记录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植物的特点。明确记录卡的记载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学生交流展示也是预习的延续,意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同桌互相完善记录卡。出示课件24

    教师提出要求:将你的记录卡交给你的同桌,互通有无,丰富完善各自内容。

    同桌互相完善记录卡。

    3.借助记录卡,写写植物朋友

    (1)教师出示习作课文内容中的剩下几个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如何借助记录卡,写一写植物朋友。出示课件25

    师生交流:通过“观察一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字眼,我们可知,要想写清楚,可以从视觉触觉和嗅觉多个层面写。同时还要加入想象和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出疑问:我把记录卡上的内容再写一遍,不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吗?出示课件26

    师生交流:把记录卡中的内容再写一遍,只是简单地复述,没有把植物朋友写清楚,也不能形成一篇文章。

    (2)教师提出问题:谁能说说作文中如何避免复述记录卡?出示课件27

    出示课件28预设1:要有明确的写作顺序。

预设2:写的时候多用些修辞手法。

预设3: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3)运用方法,尝试修改

教师提出要求:我们先来修改一小段试试。出示课件29

桃花的颜色是粉红的,花瓣比较多,和叶子同时生长。看上去,整棵树红绿相间。

预设1:用上写作顺序出示课件30

从远到近,先整体后部分:

远远望去,桃树红绿相间,花和叶子交错而生。渐渐走进才将花和叶子分开,再近些就能看到花瓣颜色有深有浅,并不是一律的粉红。

预设2:用上修辞手法出示课件31

用上比喻手法:

远远望去,桃树红绿相间,花和叶子交错而生,像是用彩线编织成的锦缎。渐渐走进才将花和叶子分开,再近些就能看到花瓣颜色有深有浅,就像是红墨经过雨水浸染一样,并不是一律的粉红。

预设3:加上作者感受出示课件32

远远望去,桃树红绿相间,花和叶子交错而生,像是用彩线编织成的锦缎。这种美吸引着我前去看个究竟。渐渐走进才将花和叶子分开,再近些就能看到花瓣颜色有深有浅,就像是红墨经过雨水浸染一样,并不是一律的粉红,能让你想到成熟后深红里透着浅红和浅绿的桃子。

设计意图:通过带领学生运用方法,一步步由句到段落的丰富,学生自己独立成篇时就有了具体的概念,降低了写作难度理清写作思路。)

四、提纲提炼,完成习作出示课件33

1.讲解列提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过渡:胸有成竹,才能文思泉涌。我们下面来列一下写作提纲。谁知道列提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吗?出示课件34

学生思考,和同桌交流。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5(1)列提纲的原则:重点放在主体部分,不要抠细节;确定几个方面时,要全面、多角度;要围绕写作中心,不要偏离中心;提纲分级显示,层次清楚。

(2)出示课件36列提纲的方法:确定写作对象(哪种植物?);确定写作内容(写哪几个方面?);确定写作顺序(从远到近、从低到高);确定基础的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确定自己的感受(赞叹、想象、关联)。

2.运用方法,列提纲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上刚刚学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给“梅花、迎春花、虞美人”写写提纲吧!

(1)给梅花写出提纲出示课件3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梅花的特点,再和学生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师生交流:出示课件38可以按闻到香气——远观梅花——近看梅花的顺序来写一写。在写“闻到香气”这部分加入想象,写出感受;“远观梅花”可以写出树形,使用比喻;“近看梅花”可以写花瓣形状,抚摸写触感。

(2)给迎春花写出提纲出示课件39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迎春花的特点,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出示课件40可以先写“近看迎春花”,写出花瓣形状,花色,使用比喻、拟人;接着写“远看迎春花”,写出黄绿相间,使用比喻;最后写“离开迎春花”,加入想象,感受春意。

(3)给虞美人写出提纲出示课件4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虞美人的特点,同桌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出示课件42从不同方面介绍虞美人:写“第一朵虞美人”,写出花的颜色和外形,使用比喻;写“第二朵虞美人”,写出花的香气,加入想象;写“第三朵虞美人”,写出花朵在风中的舞蹈,使用拟人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写作框架,理清写作思路。)

3.水到渠成,完成初稿出示课件43

教师过渡:提纲列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记录卡和提纲,快来介绍你的植物朋友吧!

(1)学生借助记录卡和提纲,独立完成习作。

(2)写好之后,和同桌交换一下,看看谁写的最好。出示课件4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助修改,从而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2.通过描写植物,受到美的熏陶,表达出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新课:出示课件45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修改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请大家先来回想一下,我们能用哪些写作方法把你的植物朋友清楚地介绍给大家呢?

学生自由发言。

二、例文赏析,优点借鉴

1.例文引路

(1)教师出示例文《美丽的菊花》,学生自由朗读例文。出示课件46-48

(2)同桌交流习作例文是如何把菊花的特点说清楚的。

(3)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预设1:出示课件46第一自然段开头开门见山交代“我”的植物朋友是菊花,引出下文。

预设2:“菊花颜色真多啊!”是第四自然段中心句,概括了第四自然段的写作内容。

预设3:出示课件47用“有的……有的……”句式,形成排比修辞,具体写出了菊花的千姿百态。

预设4:出示课件48最后几段用“我”和妈妈的对话写出了菊花的品质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

预设5:结尾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

(4)教师小结:习作时,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闻到的、想到的,还要把我们的感受写进去!这样,我们写的植物才会有“朋友”的感受。老师还带来了两篇例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下。

    2.优点借鉴

    教师提出问题:刚刚我们学习的例文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同桌之间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出示课件49

预设1:特点鲜明。作者能够按顺序先写菊花的颜色、外形等外在美丽的特点,又借助我和妈妈的对话写出了菊花耐寒的品质。

预设2:具体生动。作者能够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菊花写得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预设3:写出感想。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写了菊花的颜色、姿态及品质特点。结尾直接抒情,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习作例文,示范引领,在对比交流中总结写法,降低写作难度,理清写作思路。)

三、修改习作,能力提升

1.教师提出要求:下面请和同桌交换作文,根据“评分标准”相互批改。要使用作文评改符号,最后得出总分,并写出评价。出示课件50

学生对照“评分标准”相互批改。出示课件51

设计意图: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自己写的作文,往往自己写得不清楚的地方,别人却能看出问题。因此,同学的互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难逃“法眼”了。)

2.评改范例

    (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52下面是评改前的段落,读一读,看看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自由朗读段落,并思考相关问题。

    (3)学生汇报交流:对柳树的描写不够细致,整体文采不足。

    (4)教师出示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段落,学生思考:和原段落对比一下,说说为什么这么修改。出示课件53

    预设1:从远看、近看两个角度描写柳叶,更立体。

预设2:引用诗词,增加了文章文采。

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

4.技巧总结出示课件54

教师总结:介绍植物朋友,我们可以写自己身边的植物,有层次地写出植物的特点。同时要描写一些细节,突出观察仔细。并使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今后,我们也一定要做一个爱生活,爱观察的孩子,描写事物要有顺序、有重点。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能更打动人。

教师相机板书:爱观察  多积累  有顺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的植物朋友》紧扣“可爱的生灵”的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卡”,让学生掌握描写植物的方法,最后将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写清楚。这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型的习作方式。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借助教材,掌握观察方法

教学时,出示教材中的一张桃花的“记录卡”,先让学生观察记录卡上的内容:“上面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记录卡”上记录了桃花的“样子、颜色、气味”等内容,再指导学生明白这是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式观察事物。这样学生就明白应该怎么观察事物,才能观察仔细,通过展示优秀的“记录卡”,学生完善自己的“记录卡”,为习作打下了基础。

二、由句到段,丰富段落,降低写作难度

教学时,先出示比较简短的句子,教师再引导学生可以怎么丰富段落,一步一步,让学生有章可循,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就会发现除了把仔细观察到的内容写清楚外,还要运用优美的语句,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修辞方法,加上作者的感受把习作写的更加生动、具体。有了这样的铺垫,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进行构思创造。

三、习作评价,分享写作体会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习作框架,完成初稿。学生完成习作后,在课堂上根据“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共同分享、讨论,各抒己见,评评好在哪里,妙在哪里,又欠缺在哪里,唤起学生“我要写得更好”的心理需求,之后小组互相评改,自己修改。最后评定等级。孩子们在反复修改中找出文章不足之处,学会修改,学会思考,对以后的写作大有好处。

这次习作指导教学给我带来不少的思考:只因学生观察过,只因学生思考过,只因有充分的准备过,学生的作文便能更加出彩!因此,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上,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生“说真话,道真情”,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定能拥善于发现的慧眼、勤于思考的大脑、善于写作的文笔!

继续阅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三年级 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昆虫备忘录》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交流,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语言运用:能观察到一种昆虫,并撰写昆虫备忘录。

思维能力:关注拟声词,感受语言的独特美。

审美创造:体会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昆虫备忘录》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汪曾祺。文中描写了有复眼的蜻蜓、披着光鲜外衣的“花大姐”、昆虫里的霸王——独角仙和蚂蚱四种昆虫,本课和以往学习的课文不同,在一个大题目下有四个小篇章,每个小标题旁边画有相对应的小昆虫,图文结合,能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昆虫的外形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中昆虫的探究欲望。

关注语言:本课的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在知道了蜻蜓有复眼之后,结尾作者特别孩子气的说“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这些语言正是符合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 “独角仙”的开头非常有意思,谁能料到,名字中带“仙”的昆虫里的霸王, “呜——扑!”这个恰到好处的拟声词的助力,让人不禁心里嘀咕:这“独角仙”是有多笨啊!语言非常有趣!

关注复眼: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昆虫的复眼是由千万个小眼组成的,复眼具有突出影像的边框、增大清晰度的功能。人们仿效苍蝇复眼结构制成了用于科研的“蝇眼照相机”,它还可以拍摄电影的特技画面,使电影产生神奇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录、凡”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昆虫资料,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下面这些昆虫你都见过吗?

预设:小蚂蚁、小蜜蜂、蝴蝶

2.教师过渡:生活中你观察过昆虫吗?有没有想过把他们记录下来?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就把自己喜欢的昆虫记录下来,写成了备忘录。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让学生进入昆虫的世界,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有关昆虫的知识,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了解作者,揭题释题

1.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出生,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揭题释题

(1)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昆虫备忘录,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5

(2)教师提出问题:你在哪里用过这个“录”字呢?

预设:目录、录制

师生交流:“录”是指记载、抄写。而为了不让自己忘记,把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就是“备忘录”。汪曾祺先生记录的是昆虫,所以叫《昆虫备忘录》。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7出示词语:记录  平凡  灵敏  距离  款款  丝绸  膜翅  瞎点  有益  大约  斑纹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出示课件8读准多音字“蚂”,明确先理解字在词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确定读音的方法。

预设:“蚂蚁”中的“蚂”读“mǎ”,“蚂蚱”中的“蚂”读“mà”。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的音、形、义,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整体感知,了解昆虫的秘密

(一)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9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3.师生交流:(出示课件10文中有四个小标题,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复眼、花大姐、独角仙、蚂蚱。

(二)小组合作,了解昆虫秘密出示课件11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这四个部分介绍的昆虫你了解吗?它们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默读课文,把你觉得有意思的内容画出来,然后一起来交流吧!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相关问题。

1.聚焦“复眼”

教师提出问题:“复眼”这部分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有意思?出示课件12

出示课件13预设1:三个“?”,表明了作者的猜测,这可真有意思。

预设2:“噌——飞了”表现了复眼昆虫的机警。“噌”这个拟声词真有意思。

预设3:“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这句话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作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真有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蜻蜓  苍蝇  有意思的猜测  有意思的拟声词  有意思的语言

2.聚焦“花大姐”出示课件14

(1)教师引导:其他几个部分还有什么你感兴趣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说一说吧!

出示课件15预设1:从“款款地落下”“折好”“黑绸衬裙”“收拢”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瓢虫像舞蹈演员一样,从空而降,体态优雅。这样的动作描写真有意思。

预设2:“朱红的、瓷器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这句话形象地描写瓢虫翅膀的色泽和质感,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相关画面。这样的样子描写真有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瓢虫  有意思的动作描写  有意思的样子描写

(2)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出示课件16

句子一: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可以改改口味,吃蚜虫。

句子二: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师生交流:第二句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

3.聚焦“独角仙”出示课件17

师生交流:“呜——扑”这样的拟声词表现了独角仙的莽撞笨拙。“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举例说明独角仙力气大。

教师相机板书:独角仙

4.聚焦“蚂蚱”出示课件18

师生交流:“蚂蚱”别名又叫“挂大扁儿”,分为尖头蚂蚱、土蚂蚱。“顶讨厌”这样的词语让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

教师相机板书:蚂蚱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以问题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四种昆虫的样子、特点、有趣之处,逐步走进昆虫,了解它们,同时进行适当的补充,激发对昆虫的喜爱,对自然的探索之情。)

五、总结方法,图表对比

1.方法总结,完成表格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9课文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昆虫。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关键词、列表格的方法来记录,我们以“花大姐”为例来做一个表格记录吧!出示课件20

学生根据内容,完成表格,并汇报。

教师小结:列表格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更好的记住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以花大姐为例,通过表格方式指导学生将文本的信息梳理成表格,为落实教学目标做一份自己的备忘录,做出来具体化的过程指导。)

2.图表对比,感知特点出示课件21

师生交流:图文式:以文为主,以图为辅;表格式:以表格形式精简列出昆虫各种信息。

3.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22观察一种昆虫,注意观察昆虫的外形、活动、习性等,也可以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试着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学生同桌交流,并思考相关问题。

4.结构梳理出示课件23

六、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4

课文由《复眼》《花大姐》《独角仙》《蚂蚱》4篇短文组成,作者以轻松随意的笔调,描写了昆虫的复眼和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的外形、习性、活动等,写得情趣盎然。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5、26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描写昆虫的诗句。

七、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7-29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0

教师布置作业:记录你观察到的一种昆虫,并撰写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昆虫备忘录》这篇文章详细、生动地描绘几种昆虫的特点:蜻蜓、瓢虫、花大姐等等。作者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将这些昆虫的知识通过儿童化的语言介绍给大家,阅读它,读者绝对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就像步入了童话世界,能充分领略昆虫世界的神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把握昆虫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而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1.新课的导入:教学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了一些有关昆虫的资料,在上课时将自己查到的有关昆虫的资料在课上告诉其他同学,既增长他们课外科学知识,又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老师出示常见的昆虫图片,用最直观地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激发学生探求昆虫奥秘的兴趣。 

2. 问题情境的设计: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学生围绕“你觉得哪部分内容最有意思?”展开交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老师在一旁以问题引领的方式让他们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如在教学“独角仙”中,通过“你觉得它哪里有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拟声词“呜——扑”。让学生在感知作品语言美的基础上,有自己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在户外活动中很少关注这些小生灵,教师及时教育要爱护它们,学会细致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继续阅读“三年级 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昆虫备忘录》”